.

河西宝藏历史遗迹水泉堡故城

                            

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和文化重镇,素有“控扼甘凉”“西北之孔道”之称。自汉武帝时期在永昌正式建县至今,历经番和、鸾鸟、骊靬、显美、焉支、嘉麟、天宝、永昌八县,谱写了辉煌的古代文明。鸳鸯池、月亮山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证明,早在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蜿蜒西进的汉塞烽燧和明代长城横贯全境,既印证了永昌作为边防军事要塞的重要地位,也代表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和发展。佛教文化东进西渐、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碰撞,始建于晋代的石佛崖石窟、云庄寺石窟、灵宫殿石窟和北周年间的圣容寺,是永昌佛教肇始的历史见证,圣容寺因莫高窟壁画中的记载而享誉全国。千佛阁遗址、虎头崖墓群填补了西夏考古的空白。威武雄壮的明代钟鼓楼被誉为河西“中天一柱”。红西路军战斗遗址、宣传标语、出土枪械,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富感染力的生动教材。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了永昌独特的文化魅力。全县现登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处,明长城资源处,汉长城资源65处。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达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32件,三级文物件,古籍善本本。

红西路军在水泉堡战斗遗址

赵艳花介绍道:年11月23日,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参谋长李屏仁率两个团及妇女团一部,进入永昌西部的水泉子、王信堡一带。红五军驻扎不久,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敌骑兵第一旅旅长马彪部,敌师骑兵旅第二团马忠义部及马志武、陈嘉禾、马德胜民团骑兵赶来攻打。红五军奋起与敌激战,战斗异常惨烈,虽歼敌多人,但自身也有百余人伤亡。战斗中,军参谋长李屏仁身负重伤,后在祁连山中牺牲。11月24日,敌人再次发起进攻,又被红军击退,毙敌人。红军伤亡多人。当晚,红五军撤离水泉子,西去山丹县。

12月3日,红三十军88师一部在王信堡与敌骑兵第一旅旅长马彪部展开血战,红军将敌人杀退…..…

记者深入周围的农户家中,详细了解了当地的民情风俗,倾听村民讲述红西路军当年留下的佳话。

村民眼中的水泉堡及其战斗历程

水泉堡位于红山窑镇水泉子行政村。

谈起水泉子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国自豪地说,水泉子村源于一眼泉,这眼泉非常古老,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现在无从考证,祖祖辈辈的村民一直吃着这眼泉的水。泉水清澈、香甜,一年四季出水。现在,为了保护好这眼泉,村上做了一个井盖,泉水就从下面汩汩流出。水泉堡战斗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米,南北宽米,面积平方米,东西各开一门,护城河宽5米。水泉堡古城遗址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古城址,集关堡、驿站为一体,与周围的汉、明长城遥相呼应,是重要的军事设施和屯兵屯粮之地。始建于汉代,沿用于明清。

水泉子因这眼泉而得名,现被保护起来。

“据老人们讲,红军来的时候,全村人都在堡子里住着呢。红军的一部分人马也住到了堡子里,另一部分人马在石嘴子山上跟马家军打仗呢。住在堡子里的红军不愿意打扰老百姓,没有住在老百姓家里,而是住在堡子里的车马店里。红军要给店主给钱,店主不要。”水泉子村三社村民王富元介绍起他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打仗的时候,有的红军战士爬在堡墙上看着呢,文艺队的人则给老百姓表演文艺节目,还有耍猴的呢。石嘴子山距离堡子六七公里。红军跟马家军接火后打了一两个小时,从石嘴子山一直打到了大坡头(现在叫土馒头,是一道坡),后来就失败了。红军撤退时,把伤员一起带走了。马家军则向西边的山丹方向追过去。因为有红军保护,打仗时,堡子里的老百姓倒不害怕。”

村民韩玉天接着介绍起来,因为堡子里的红军有剧团,女红军很多。马家军倒没有进攻堡子。红军对老百姓很好,老百姓也愿意帮助红军。当时天冷得很,红军大多是南方来的,吃不上、喝不上,披着毡衣。到了堡子里后,老百姓拿出了自家不多的粮食给红军吃,帮助红军修建防御工事。当时吃水主要靠堡子里的两眼泉。一眼就是让水泉子村得名的那眼泉;另一眼泉则叫火烧井。

红西路军在水泉堡的战斗遗址

韩玉天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说火烧井在当地很有名,但现在没有了,只留下一个很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当地有一个很穷的人。一天,家里来了一个道人,借宿了一夜。尽管家里很穷,穷人还是拿出了家里仅剩的一点面粉清油,热情招待了道人。道人临走时,画了一张符丢到井里。此后,别人打水时打出的是水,穷人打出的是酒。穷人就卖酒为生。卖了几年,穷人变成了富人。这时,道人又回来了,又住到了这个人家。富人看不起道人了,招待很一般,又提出了无理要求,索要酒的配方和酒糟子,想自己酿酒。道人又画了一道符,让富人在他走后点着再投到井里。道人走后,富人就把点着的符投到井里。此后,富人从井里打上来的全是水。富人又变成了穷人,但火烧井的名声却越来越大。后来火烧井被人填埋了,地方倒在。

村民眼中的王信堡及其战斗历程

王信堡位于红山窑镇王信堡行政村。

在柴庄子一社,几位村民聚拢过来,围着火炉讲起了王信堡的历史和红西路军的故事。

村民柴发寿说,王信堡在孙家庄的盘上,是当地的地主王德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建的。围墙有1米多高。堡子的庄墙高12米,庄墙底座宽2米,上宽1.2米。堡子上有两个放哨用的高大墙墩,也叫哨墩。同时期建造的还有附近的柴家庄。

“据老人们讲,民国18年,青海民团的尕司令在永昌县城杀了人。之后,尕司令的民团去张掖,路过王信堡,被堡子里的村民用土枪打死了一人。尕司令就把他的黑马队驻扎到水泉子,下令要让孙家庄鸡犬不留,被小老婆挡住了。小老婆说:‘你杀孩子婆姨干啥?就把男人杀掉,把孩子女人留下。‘民团就跟村民发生了枪战。随后,民团攻打孙家庄,杀死了13名老百姓,把房子全部烧掉了,包括王德生新盖的房子。王德生被五花大绑,绑在庄门前的木桩子上杀掉了。”村民柴国义说,“后来,尕司令的爷爷被马步芳钉了城门。为了报仇,尕司令也领兵攻打马步芳的部队。尕司令到了宁远堡后,出重金雇了三个营的土匪,一起攻打马步芳的队伍。尕司令和土匪到了梨园口后就折返回来了。土匪们到了宁远堡后不再跟随尕司令,又独立了。由于得到了尕司令的支助,土匪们有枪有炮,趁机抢了马步芳队伍的军火。驻扎在张掖的清水营就过来剿匪,把土匪收拾掉了。”

红西路军与马家军在此发生过激战,此处曾是一涝池,后被填成平地。

年,即民国25年,红军来了一个排的兵力,是徐向前的部队,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再建一个兵工厂造子弹、手榴弹。排长姓郭,脸上有麻子,对人很热情,大家都认识,老百姓就叫他为麻子排长。刚开始红军住在柴家庄。枪眼都挖好了,防御工事修起来了,排长转了一圈后却说:这儿太小,不行。红军就转移到了孙家庄,住到王信堡里。王德生的后人们当时都住在堡子里呢。红军从何家坪村的地主家里拉来了两大轱辘车的麻钱,准备造子弹。当时,老百姓给排长建议不要在孙家庄驻扎,因为王信堡旁边的平坡山比堡子高,一旦马家军占据了平坡山,居高临下射击,堡子就守不住。建议红军驻扎到永胜村的张兴庄。那儿地势好,只有一个庄子,周围没有山,能看清楚四周的动静,好防守。排长说没事,不要紧,只要我们造出了子弹,敌人胆敢来,我们就一枪撂翻一个敌人。

红军来了给老百姓做好事,把何家坪村何家地主的粮食没收了分给村民。每人一天是一斤粮。粮食主要是小麦和豆子类。红军在此地前前后后蹲了两个月左右。

当年红西路军驻扎王信堡期间,曾饮水的一泉眼。

据柴发寿的父亲讲,子弾还没有造成,一天早上10点,马家军就从山丹过来了。听说当时红军抢了马家军的5车军火,马家军又来抢军火来了。战斗开始前,村民们有的跑到山沟里藏起来,有的跑到北山子上躲起来,胆子大的爬着瞭望着呢。战斗持续了四五个小时。下午五点,枪声逐渐稀疏,堡子被马家军攻破了。此次战斗,老百姓没有伤亡,红军牺牲了16人。受伤的几个红军被抓后拉走了,老百姓没有见到。马家军把老百姓集中起来,让从牺牲的红军遗体中辨认排长在不在。老百姓没有找到排长。旁边被抓的红军伙夫为了保护排长,就站出来说他就是排长。马家军审问伙夫,伙夫只是咬定他是排长,其他的情况只字不提。马家军恼羞成怒,就把伙夫绑到十字架上用火烧。伙夫的手脚被烧焦了,脸也被烧焦了,但伙夫宁死不屈,没有松口,只是说了一句:“干革命,哪儿都有牺牲!”最后,伙夫被马家军用马刀剁掉了。老百姓打扫战场时,含泪把红军的遗体掩埋到关路ロ子坡底下的土崖下。

村民柴发展说他12岁的时候,在王信堡里捡了一条用红铜丝做的腰带。当时捡起来时,腰带发绿着呢。在石头上磨了几下,就露出了红铜的颜色。腰带的环子上有个小五角星,白略略的。后来玩着玩着不知道丢到哪儿了。

“年的时候,我到孙家庄去玩,在地上捡到了子弾头和弹壳。弟弟柴发武从围墙上挖出过三个子弹头,都是铜做的。当时,很多娃子喜欢去庄子上玩,因为能从庄墙上子弹和炮弹打出的窝窝子里抠出子弹头来。”村民柴发弟补充道,“年后,庄子不住人了。年代,庄子、堡子都在呢。从年开始,生产队组织社员把庄墙挖着上了地。此后越挖越少,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标题:《历史遗迹—水泉堡故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