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秋天的仪式感由来已久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doctor/42940/
                            

“秋风起,蟹脚痒。”又到了一年中吃货小克勒最爱的“大闸蟹季”。都知道上海人爱吃大闸蟹,上海人对大闸蟹的钟情,就像东北人和酸菜粉条、四川人和水煮鱼一样,难舍难分。据不完全统计,大闸蟹上市期间,每个上海人每年平均吃掉大闸蟹12.5只。

先别急着说“哇”,其实不止上海人爱吃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很懂吃蟹。虽然具体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吃蟹的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历史几乎一样悠久。在上海青浦崧泽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已经发掘出了大量的河蟹蟹壳,没错,就是我们的祖先吃剩下的。

跟着小克勒来了解一下中国人吃蟹的历史吧!

早在《周礼》中就有了周天子食蟹及蟹酱的记录,到了先秦时期,螃蟹也由皇族专享进入了老百姓的视野中。汉朝,蟹的地位依旧高高在上,被当作贡品,汉武帝一吃到蟹胶就称赞道,这比凤凰嘴熬出来的胶还要好吃!虽然朕不知道凤凰是什么味道,但意思大概就是“这是什么神仙美味。”

吃蟹作为一种闲情逸致的传统文化享受,大约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吃蟹、饮酒、赏菊和赋诗”成为金秋时节的雅事。在《齐民要术》中可以看到,人们发现了九月的蟹最肥最美味,而在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就更被蟹所激发起来了。

大家都知道,魏晋南北朝的人特喜欢喝酒,“糟蟹”就是用酒糟腌制蟹(可以算是醉蟹的一种)。酒的芬芳不仅去除了蟹的腥味,更是将陈酿出时间味道加入蟹的鲜味中,两种滋味的碰撞,造就出醉蟹的特别风味,而这一时期的“糖蟹”,则是用糖醋汁浸蟹,甜味酸味和蟹的融合勾人心魄。

到了唐代,人们吃蟹的花样更多了。刘恂《岭南表异》中提到两种吃蟹方法,一种是将蟹黄调味后,带着蟹壳一起烘烤或炒熟,现在的海鲜饭店似乎也有这种做法。还有一种是将蟹肉和蟹黄一起捣碎,填入蟹壳之中,淋上调味汁,上面再盖一层薄薄的面皮,名为“蟹饦”,想来就很美味。

相比之下,宋人吃蟹的方法显然更清雅一些。宋代著名的蟹馔“蟹酿橙”,是选大个熟透的橙子,将顶部切掉,剜出里面的果肉,只留少许橙汁,再将事先已经蒸熟的蟹肉、蟹黄填入橙子,把橙子盖盖上,放进小盅里用酒、醋和水蒸熟。蟹肉伴着橙子的清香,吃一口,感觉自己也成了文人雅士呢。

大名鼎鼎的苏轼就是位爱蟹的吃货,他在《老饕赋》中,描述自己最爱吃的几种美食:“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以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天美,以养吾之老饕。”

元代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江南汉族文人对螃蟹的爱依然延续。著名画家倪瓒,在他的著作《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专门讲了烹饪螃蟹的方法:对于毛蟹,要用生姜、桂皮、紫苏和盐同煮。如果是“一人食”,煮两只就够了,不够吃可以再煮,如果煮多了吃不了,导致蟹不新鲜,就糟蹋好东西了。

明清时期吃蟹的方法,似乎更偏于清蒸、白煮。吃蟹用的“蟹八件”:锤、镦、钳、铲、匙、叉、刮、针,也是明清时期在江南地区逐渐形成的。

上海人对蟹的钟情,由来已久。早在清代,文人墨客就曾写下大量关于蟹的诗文,其中不少典故常识,今天的上海人已经十分陌生。清人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里写到:“九十团尖膏满筐,老饕筵佐醋和姜。无肠索挂成和尚,蝴蝶双黏壁上僵。”“团”指雌蟹的圆肚子,“尖”指雄蟹的尖肚子。古人常用“团尖”或“尖团”指代蟹。竹枝词里的“九十团尖”就是我们常说的“九雌十雄”。

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吃大闸蟹已是一种风尚。自幼生长在上海的胡蝶一口气能吃七八只蟹,而且动作娴熟、吃法高明,有“食蟹拥趸”的雅号。晚年侨居加拿大,有朋友去探望时问她:“你最忘不了上海的是什么?”胡蝶笑答:“大闸蟹!”

最后,小克勒想说:“古人爱蟹如此,尔等岂可不食?”其实用不了多久,大闸蟹绝对就是这个季节朋友圈出镜率最高的食物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克勒门”是啥?

克勒门

是一个在上海

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的文化沙龙

原标题:《这个“秋天的仪式感”由来已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