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全部获得正版版权
抵达绍兴之前,印象中都是鲁迅先生的文章。
脑海里总是不自觉会出现画面:
在曲尺形的酒家柜台前,穿着破旧长衫留着乱蓬蓬胡子的孔乙己对着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又用留着长指甲的两个手指敲着柜台说:“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那时候便想当然的觉得,绍兴的色调是暗沉的。
而这一切,都在抵达绍兴并在这里过了个大年之后被打破。
绍兴是悠久的、灿烂的,是需要人去细细去体味的。
01一壶老酒解千愁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味道。
好多时候,是那些味道停留在我们记忆深处,引导着我们停留、离开或者回去。
而绍兴,想起那里,你总会第一时间想到那一碗绍兴老酒。
《吕氏春秋·顺民》中有记载:“越王苦会稽之耻……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
这便是当时勾践“箪醪劳师”的故事。早在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绍兴的酿酒便已经很盛行了。
到了魏晋时期,才子学士多聚绍兴,酿酒饮酒之风更是大盛。
清代写《随园食单》的袁枚、近代“华人谈吃第一人”的唐鲁孙先生也都在自己的书里对绍兴老酒特别开辟章节,赞美连连。
就连周总理也很喜欢喝绍兴老酒,在年的时候,亲自指示拨款,修建了绍兴酒中央仓库。
绍兴老酒是以稻米、黑米、黍米、玉米、小麦等为原料,经过蒸料,拌以麦曲、米曲或酒药,经过糖化或发酵酿制成的各类黄酒。澄黄清亮、醇厚甘甜、馥郁芬芳的色泽与香味令人赞叹。
在冬天的时候,将老酒烫一下,酒微温,香醇的气味便随之散发出来。有的人喜欢在老酒中加话梅和姜丝煮着喝,也是另一番风味。
难怪孔乙己穷困潦倒,却还是要拿仅有的几个铜板去买壶酒喝。
来绍兴过大年,喝一壶老酒,且共从容。
02年糕粽子过大年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方生活习俗各有不同。
在北方过年,外形如元宝的饺子是必不可少的。
而到了绍兴,过年少不了的却是年糕和粽子。
每年腊月二十左右,绍兴人家家都要裹粽子。这里的粽子呈三角状,看起来像竹笋,寓意着“家业兴(笋)旺”“事事中(粽)意”。
来绍兴过年,一定别忘了吃个粽子,讨个好彩头。
年糕又称“年高”,寓意年年高升。关于年糕的名字,有个古老的传说:
远古时候有一个头上长着尖尖犄角的怪兽叫做“年”,每到年三十那天便会出来吃人吃牲畜。有个姓高的部落,想出一个办法。用粮食搓成一条条,放在门外,然后带领人们躲起来。年兽找不到人,便吃了这些粮食离开。自此以后,人们便给这种食物取名:年糕。
到了现代,很多地方还保留着过年吃年糕的习俗,绍兴便是其中之一。
除了年糕之外,在绍兴还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糕,其中有一种叫做绍兴香糕是当地的特产,曾经还作为贡品上贡朝廷。
绍兴香糕的来历与吕洞宾有关。
据说吕洞宾下凡假装成乞丐乞讨,有个卖松糕的小贩“小绍兴”看他可怜,便将本来给母亲留的一块破角糕给他吃。后来,“小绍兴”的母亲病了,吕洞宾便将仙药给他,教他做糕给母亲吃,治好了母亲的病。这做糕的方法便也流传下来,成了现在的绍兴香糕。
除了这些,在过年前后,老城区还可以看到很多人家都悬挂着腊味在屋檐下,年味十分浓郁。
来绍兴过大年,裹一颗粽子吃一块香糕,且共从容。
03故里怀古
从抵达绍兴的那一刻起,古朴的书卷气便扑面而来。历史上这里名人辈出,不知是这方水土孕育了人,还是这些人滋养了地方。
说起王羲之,人们都知道他的《兰亭序》。这部作品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也是散文史上的千古绝唱。王羲之因此被称为“书圣”。
书圣故里在一片保存完整的古文化街区中。
穿过一条条小巷,旁边路过酿酒坊、木器店、小餐馆和坐在小板凳上晒太阳的老人,烟火气和点点历史文化痕迹相融合,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自然。
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心静下来。慢慢的走着,偶尔路过一棵生长数百年的大树、一座随意坐落在无名河道上方的小桥,这里有最质朴的江南面貌,让人忘记过年的热闹喧嚣,仿佛置身于另一个空间。
故里外的墨池,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墨的地方,据说池子里的水曾经被洗成黑色。
鲁迅故里中有鲁迅先生在书中提到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等等。
鲁迅故里内,可以看到昔日鲁迅嬉戏、游玩的周家新台门、周家老台门和朱家台门,追寻鲁迅成长中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追忆鲁迅作品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故乡情结,感受那似乎依然回荡于屋内似水流年的纯真时代,亲眼目睹这一中国南方独一无二的居民住宅风格——绍兴台门。
来绍兴过大年,寻大家故里与古今对话,且共从容。
04乌篷船荡、沈园忆情
鲁迅故里出来,坐上乌篷船,荡悠悠的前进。
船夫们穿着中式小褂,头戴乌毡帽,偶尔兴致来了还唱上两句。
斜阳碎金子般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水面,波光粼粼。
岁月这般静好。
我们看着岸上的游人,游人看着船上的我们,大家都是别人眼里的风景。
下船再走几步,便到了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沈园。
沈园承载着才子陆游和唐婉的爱情,墙上还有陆游当年奋笔题下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去沈园,一定要感受一下“沈园之夜”。这里会有一系列的活动,展示浓郁的绍兴地方文化。特别是黄梅戏演出《沈园情》会讲述陆游和唐婉的凄美故事。
但其实,做为古越州的绍兴,当地的传统戏曲是越剧和绍剧。
要想听到这两种戏曲,可以咨询当地人,在一些茶馆中会有演出。
来绍兴过大年,乌篷船荡沈园情伤,且共从容。
绍兴历史悠久,如果一一细说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早在《山海经》里,位于绍兴的会稽山便已有了记载。这里也是大禹死后所葬之地。
历史上,绍兴也曾名山阴、会稽、越州。直到南宋时期,宋高宗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下诏改元绍兴,将当时所在地的越州也更名为绍兴。
这里曾有过西施浣纱、沉鱼落雁的美好,也有过嵇康刑前一曲《广陵散》悲痛。
来绍兴,请停下急匆匆的脚步,因为那几千年的积淀只能慢慢体会。
不如,坐在小桥边,点一壶老酒,尝尝著名的茴香豆和酒糟鸡,听当地的老人讲讲老绍兴的故事。
END.
摩洛哥初见|卡萨布兰卡,文艺青年们的秘密花园
深度|四川阆中,有底蕴不怕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