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中农村红曲老酒

被后人称之为冬水酒、糯米酒、农家酒的,它原有的名字叫“老酒”,上纪世五十年代初,供销部门销售国营酒厂老酒,两者加以区分,取名为“黄酒”,如“峙垅黄酒”、“金华黄酒”等。

乡下流行自家酿酒,以纯糯米、酒曲和水为原料。酒曲有红曲、乌曲等几种,我们山区又以“土曲”为主。“土曲”,以蓼草当主料,据说它有解毒、除湿、活血等功效。

在春季蓼草被拔回家,洗净晾干,再放入坛里腌制发酵,待农历七八月份,取水汁和麦粒、稻谷、玉米等粉末混合制成饼状。放置稻草间继续发酵,直至表层发生霉变,长有茸茸白毛,我们叫为“红绿花”。

土曲外表颜色黄中带红为最佳,纯白为次之。经过晾晒后,就可以挂在通风地方备用,立冬过后,家里开始酿酒了,用石臼把它捣成粉末状。

取糯米若干斤,经过清洗、泡浸等环节,用饭甑把它饮熟。饭粒温度控制在四十度左右,以每斤米,10斤土曲比例,水和米的数量相等,倒入酒缸之中搅拌。一月后酒成熟了,所酿的酒就有一百六十斤左右。有人为了多产酒,往酒缸多加水份,也就是说往酒缸里再加10斤水或20斤的水,所酿的老酒,口感上没那么浑厚了。

酿酒期间,气温高,第二天酒缸里就会发出异声,这样情况出现,最好把酒缸上方的盖子掀掉,保持空气通畅,蒸气水滑落酒缸里,质量受到影响,还容易变酸味。

发酵期间,最怕冷空气来袭,天冷,及时有保温措施,如酒缸外面用稻草包裹严实,以免“冻缸”。冻缸酒,酒精度低,口感上如蜂蜜般甜津津,这种味道是爱喝酒的人不喜欢的。经过半月发酵,酒开始走向成熟,满屋弥漫着淡淡酒香味,会喝酒的,这时控制不住自已,用水瓢往缸里舀碗品尝,这种酒叫“缸边红”。

“缸边红”是生酒,口感上,我个人认为,它比被过滤酒,味道更纯,其道理我说不上,无论香味上还是在口感上略胜一筹。

刚刚榨成的酒,叫“生酒”。生酒经过蒸后就是“熟酒”,熟酒存放在家里的阴凉地方,十几年后也不会变质。剩下酒糟,加开水重新过滤汁水,叫“筛酒呱”。“筛酒呱”没有酒精度,只剩下淡淡酒味,这种酒现在没人喝了。

大家视酒为奢侈品,一般都舍不得吃,平日所饮用也是“半碗酒”。“半碗酒”就是一半好酒,加一半“筛酒呱”。除半碗酒之外,还有一种“三七”。“三七”不是中药名,它所指的是1坛好酒,加2坛“筛酒呱”兑勾而成的酒。还有一种更绝“连娘七”,就是每1坛好酒和6坛“筛酒呱”勾兑起来的,这种酒味如白开水,酒香几乎已闻不到一滴儿了。

当时的人犯傻,好酒不懂得享用,这不是在糟蹋粮食。其原因稻谷品种落后,亩产低。特别我们山区,山多田少,几亩薄田根本打不出多少粮食。一年的收成用50斤糯米酿造老酒,已相当“老财”,除非家里办好事了,需要多置添些酒罢了。

这也是万不得已的事。给你讲个笑话,我们村曾经有人,到邻村一户地主打零工,出栏粪属于体力活。去了之后,主人指着坛酒说,好好干,中午有老酒招待。听说有酒干活就十分卖力,转眼到了中午时分,吃饭时根本不见主人的踪影。这酒自然没有吃成,待出工干活了,地主才从外兴冲冲回到家,带着歉意地说:酒晚饭补上。到了晚餐时,地主根本不提及喝酒的事了。说他吝啬也好,抠门也罢,其实地主家里也只这坛酒,连自己都舍不得吃,他还会拿出来给你享用吗。

这个骗人嘘头,无非让你多干活不要偷懒。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期间,粮食特别紧张,大家都为吃不饱饭发愁,酿酒就别提了。直到六十年末到八十年中期,生活逐渐有了好转,有人开始酿酒,也是几户人家拼到一起的。你家十斤、我家二十斤加到一起合起来做。合在一起放到谁家,最后选了不会喝酒人家。初酿酒的前几天,没事找事就往那里跑,嘴上说观察酒发酵程度,其实是在监督酒缸里的酒会不会少。

在困难年代里,家里办喜事,比如儿子娶媳妇,或者造新房子归屋,总要热闹一番,宴席上总少不了酒。宴席也不能让人敞开肚皮尽量吃喝的,大家分头坐停,主人先用“半碗酒”招待,待宴席快结束时,才把好酒端上桌。这不是怠慢人家,只是家里存酒少,要是你一碗我一碗,酒坛里的酒都被吃空,末来几天请大舅、请厨头,酒到哪里去拿?这也是没有办法之举。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酒的品种也五花八门,有的人家求口感,把做好的老酒再重新酿造,叫做酒做酒,生活条件宽裕的当今,刚过上几天好日子,有人却嫌老酒过于营养改喝白酒,酿造老酒的人家越来越少,即使有人做酒,秋天时上山把藤梨(野生猕猴挑)采摘回来,掺和到糯米一起酿造,这种酒据说有保健养生功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