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静
俯瞰中国,在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上,最深的绿色有两块,一南一北,北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南在江西、福建地区,江西东南西三面被山包围,一面临长江,形似一片树叶,山、水、田园就是这片大地的肌理。
江西能有如此的生态,还要归功于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其磅礴的湖光水色,徐霞客称之为“南瞰鄱湖,水天浩荡”。而作为“江西之肾”,鄱阳湖呈现出的湖泊湿地、洲滩湿地、河流湿地、滨湖湿地等多种湿地景观分布格局,为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气候和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等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这个盆形大湖,对于江西而言,并不单单意味着一汪巨大的湖水,而是代表了肥美的鱼田、丰茂的水草,还有喜人的万亩稻菽……在这里,一捧芬香四溢的稻米,一碗平凡朴素的人间烟火,足以用富饶与恬静解读江西山水田园的经典意象:鱼米之乡。
在“中国咽喉”处,喜看稻菽千重浪
对于鄱阳湖的生态,小时候的憧憬来源于那篇华丽的诗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其间如诗如画的叙述,鲜活描述了它独有的秀丽风光,后来读到孟浩然那首:“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鄱阳湖总让人心向往之。不得不想去深究,是什么样的湖泊,才能成就江西的富足与欢畅。
俯瞰全貌,鄱阳湖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平原地势低平,低丘、岗地相互交错,平原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南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河及博阳河、西河等区间来水,北经九江湖口县注入长江,河湖息息相通,沟渠密如蛛网,在平原上形成了无数的小湖泊星罗棋布,奔腾不息的江河也在此地变得水质清澈,为稻米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灌溉水源。
再加上,鄱阳湖平原地处长江中游末,水流缓慢,除非遇到特大洪涝,则几乎不受长江江水的水患波及,地表主要覆盖红土及河流冲积物,湖滨地区还广泛发育有湖田、洲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则赋予了赣鄱大米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和优良品质。
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年降雨量平均毫米,从而形成了“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造就了稻田、菜畦、鱼塘、莲湖纵横交错。自然天时地利的优势,使江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江西以约占全国1.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的粮食,水稻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位,是现有6个粮源净调出省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地向省外调出粮源的仅有的2个省份之一。特别是从年以来,年外调优质商品粮保持在亿斤以上。而作为这份“中国咽喉”的底气,也正是来自鄱阳湖平原。
赣鄱稻米,江西人最温情的财富
鄱阳湖湖水覆盖的江西,与河流山脉构成的画轴,彷如造物主赐给人间的立体山水图,而由赣江与鄱阳湖造就的风物,自然独有风味,赣鄱大米便是其一。
江西人爱米,且讲究。以大米为原料,发糕、灯芯糕、烫皮、米粉、碱粑、糍粑、汤圆、米豆腐都是江西人最爱吃的主食,其中一碗做法丰富的米粉,包括宜春扎粉、萍乡炒粉、吉安炒粉、抚州米粉等,搭配一罐烫口的瓦罐汤,就是江西人一天的开始,也是江西人最温情的日常。
说起大米的种植,江西水稻种植历史源远流长。位于鄱阳湖东南岸的万年县,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种植出了第一棵水稻,距今已有一万多年,因此江西万年县也被称为“中国贡米之乡”。
坐拥有鄱阳湖平原这样的商品粮基地,江西大米凭借着优越的产地条件,成为优质长粒型籼米、丝苗米的重要产地。来自江西的赣鄱优质大米,晶莹如玉、醇香绵长、油润可口、营养丰富,品性优质。虽然米香并不浓郁张扬,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淡淡的稻谷芬芳。当色泽白润、饱满透亮的大米,历经蒸汽的挥发,变得蓬而不黏,颗颗分明。一口清香,便能顺着筷子传到彼端,在舌尖上跃动起来,令人回味悠然。这是大自然赋予江西的天赋,也是鄱阳湖缔造的天然优势。
目前,绿色有机大米已经成为江西省覆盖农户面最广、致富带动力最大、规模化程度最高的粮谷食品。赣鄱大米也成为江西经济发展的经典名片,输送到全国各地。
于此同时,一杯以“整粒大米为原料,大麴麦麸加酒糟,红褚条石垒酒窖”为三大特色的特香型白酒,也正在以自我特色,推进着江西经济发展。四特酒历史悠久,其酒选用江西的赣鄱大米为原料,其酒拥有“浓头酱尾清中间”、“一口三香”的独特口感。
赣鄱大米,是江西的财富,也是江西重要的文化符号,以优质的水、土、林、气以及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为条件形成的“稻文化”,是赣鄱文明的核心。稻谷虽然只是人民大众生活的必需品,但它也融入了江西儿女的情感与智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这种勤劳、开拓的农耕力量也会凝结在江西人的精神中,流淌在血液里。
相信在这稻香飘扬的诗情画意中,由稻米酿就的沉甸甸的赣鄱文化,也会在四特发展中代代传承,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