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故事,也有酒穿过历史长河的酒

酒,作为一种伴随了人类几千年的饮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这位“老朋友”,大家真的了解么?

一、何谓之酒?

关于酒的起源,众说纷纭。关于其演变的有一种说法取得了大部分人的认可,那边是酒,最初来源于远古人类采集的果物、谷物,长时间存放自然发酵而来。

从这一信息我们可以提取到两个酒的关键属性:原料、工艺。

原料上,主要是果物类和谷物类。工艺上,主要是发酵。

古埃及关于酿酒的壁画

通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这两个关键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发酵的实质是酵母菌将糖分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过程,而果物和谷物都是富含糖分的自然作物,也是古代人类通过采集能够从自然界较为轻松获取(较之狩猎)的生存物资。

如果单独看酒的发酵实质,理论上,只要使用糖分原料加上酵母,都可以酿造出“酒”。脑袋里有这个想法的小伙伴可以暂停一下了,因为已经有人实践过了,确实“可行”。例如,以甘蔗糖蜜为原料的朗姆酒,以红薯为原料的白酒等;随着工业的发展,还有直接以淀粉为原料的酒,加工糖浆为原料等等。。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今市面上真正被大众认可的,依然是坚持传统的:果物酒和谷物酒。

二、果物酒

酿造果酒可用的原料多不胜数,葡萄、橘子、梅子、李子、猕猴桃、奇异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水果品类多,且水果中大部分糖分是以单糖或双糖的形式贮存,这种形式的糖分可以直接被酵母分解,无需“二次加工”。另一方面,水果历来不是人类生存必须的主要粮食(所以,可劲儿造也不心疼)。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既然果酒原料这么多,为什么偏偏葡萄酒这么“秀”呢?

葡萄酒名气之大,几乎一己之身代表了全部果酒,究其原因,比较主要的方面可能有以下几个:

(1)葡萄这种水果对土地要求较低,可以在多种气候和土壤环境下种植,便于大面积推广。这里给大家举个小例子,18世纪法国传教士将一种玫瑰蜜葡萄品种带入中国云南栽培,而后欧洲的该葡萄品种因为虫害灭绝,现今,此品种成了云南高原产区酿造葡萄酒的主要品种之一。

(2)葡萄自身的特性便于酿造。没有坚硬的果皮和果肉,方便压榨;葡萄采收的时间也错开了农忙时节。

(3)历史渊源和市场营销的结合因素。

所以,葡萄酒成为“果酒界老大”,估计就是“适者生存”吧。

二、谷物酒

与果酒里一枝独秀的情况不同,谷物酒出现了两大品类并驾齐驱的现象:啤酒与白酒。二者最重要的区别首先在于酿造工艺上:蒸馏工艺。

考古发现,远古人类最初发现的酒,更像是一种未经过滤的酒糟,成糊状和半流质状态(所以,远古人类可能更多的是在“吃”酒),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发酵酒,酒精度数较低,杂质也多。而在原料的选择上,由于盛产谷物的不同也出现了变化,例如古代中国,主要谷物产物是大米,所以中国古代多是米酒;而中东和欧洲地区主要谷物是麦,所以酿酒谷物以麦为主(这也是如今啤酒的前身)。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蒸馏工艺逐步被运用到酿酒中,发酵酒经过蒸馏步骤之后,去除了杂质,风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更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酒精度直线上升。所以,古代的酒,酒精度数普遍是要比现代酒度数更低的。

当然,说到白酒和啤酒的区别,另外一个点也不得不提。因为经过了蒸馏这个步骤,酿酒原料中的谷物原始风味几乎没有了,而啤酒可以保留较浓的酿造谷物的自有香味;经年累月演变之后,白酒的酿造原材依然维持着多样性,而啤酒的酿造原材则只保留了麦这一种。

这里再提一个小知识:一方面,由于小麦是欧洲及中东地区的生活主食,酿造啤酒的原料逐渐演变成以大麦为主;另一方面,大麦的成分较小麦更适合酿酒。所以,现今大家熟知的麦酿啤酒,其酿造原料几乎都是大麦为主(或者全大麦),小麦为辅。

三、坚持传统与工业化,何去何从?

前面提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酒的酿造经历的巨大的变化。工业化的滚滚巨轮,让不少人迷失在追求利润、追求高效、追求产量中,原料用更便宜的替代品、工艺格式化,利于“复制粘贴”扩大生产规模,一步一步,丧失了酒本该有的风韵。

工业酒精加香精勾兑的酒;口味寡淡的工业淡啤;糖浆发酵勾兑添加剂的红酒......

过速狂奔之后,回望曾经,初心仍在否?

幸好,还有坚守木桶的酒庄。

幸好,还有老窖陈酿的醇香。

幸好,还有只用麦芽的精酿。

让我们看到,老而弥坚的“酒”,眼里仍有意气风发的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