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有说“冬至大如年”,古人历来都很看重这一天,先秦时期冬至被当作新年来过,宋代人更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当然直到明代的土木之变之后,景泰帝断绝了冬至朝贺的传统,冬至的重要地位就就逐渐衰退了,当然小漫说多了就扯到历史那边了,之所以先说冬至的地位,还是为了讲今天的主题,冬至的饮食习俗。冬至的地位虽然衰退了,但是冬至饮食习俗、某些地方的祭祀传统等还是有的。关于冬至的饮食习俗,大家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饺子馄饨汤圆,其实在我国这么广袤的地区,冬至吃的可不光这些,接下来小漫就给大家说道说道这冬至全国各地都怎么吃。
饺子馄饨一片红
先来说说饺子,饺子毕竟占领了我国的广袤的北方大地,不排第一都说不过去,老话也说,“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至于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据说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张仲景因冬天看到家乡相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在冬至日施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这“娇耳”就是用羊肉和中药做成的形似饺子的食物。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真真假假不好考证。不过北方人习惯逢年过节都吃饺子,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冬至不吃饺子好像也说不过去。
说饺子,就不得不提馄饨,俗语也有句话,“冬至馄饨夏至面”。远在周朝,冬至的祭神仪式上用的祭品就是馄饨,清朝人的《燕京岁时记》也说,“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吃馄饨就是咬破混沌,创造宏宇。可以说,馄饨在冬至的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只不过后来到清朝被饺子给顶下去了。不过冬至吃馄饨的地方仍不在少数,像山西临汾等地,就有冬至沿袭古法吃混沌,谓之“百味混沌”。
南方人家花样多
南方冬至多半就流行汤圆,汤团,或者元宵,也有俗语叫“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江南许多人家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以白的米粉裹着黑的馅料,寓意长夜被包裹,佳节阳气生。福建地区也有“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的儿歌,他们讲吃汤圆又叫吃冬节丸。
当然除了汤圆,南方人冬至吃的花样可多了去了。杭州地区冬至一餐三顿都要吃年糕,寓意年年长高,图个吉利。江南地区冬至则要吃赤豆糯米饭,而苏州人冬至白天吃馄饨忆西施,晚上就来一杯桂花冬酿酒、再配上各种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卤菜,着实滋润。台州则盛行吃擂圆,嘉兴湖州在吃吃桂圆煮蛋,岭南地区则多吃鱼肉腊味,黄淮人家里备上香甜的南瓜饼,潮汕地区的人们仍要祭拜祖先,然后端出一盘盘的油粿子、菜头粿、胶罗钱。
吃面喝汤少不了
接下来说面,你问冬至还有吃面的吗?有,老话说得好嘛,“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小漫写了这么多俗语,突然觉得可以出个冬至俗语大全了)在安徽合肥,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在山西,据说在冬至吃的可是头脑汤。别一听吓着了,此头脑可非什么猴脑之类的。头脑汤,就是一种滋味浓厚的羊肉汤。太原名吃关于头脑汤,也有传说,抗清义士名医傅青主发明了八珍头脑汤,大块肥羊肉、软糯的山药,再加黄酒、酒糟、黄芪等,为什么叫头脑汤,大概是为了取壮志饥餐胡虏肉之意。当然在宁夏地区也有吃“头脑”的风俗。
冬至和羊肉火锅更配哦
说到这儿,就得说羊肉,因为有些地方冬至是要吃羊肉的。要知道中国人本来就特喜好羊肉,冬至日,阳道始长,正恰和三阳开泰,吃羊肉才能“阳”生嘛。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在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四川人冬至也是要吃羊肉的。
说羊肉,就得说说涮羊肉,据说清代民国时期老北京盛行吃涮羊肉火锅,从冬至开始,“凡是数九的头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锅,甚至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锅……”(《王府生活实录》)这个小漫觉得多半是因为天寒地冻唯有火锅最妙,不过借了冬至数九的由头。
当然除此之外,闽南地区冬至还在做“鸡母狗仔”,厦门人排队买姜母鸭,台湾人仍有九层糕祭祖,而海南人还是一如既往在吃鸡。不管吃什么,古代人冬至也许在祭祀扫墓,或许在数九,终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现代社会,节气依旧在,人却愈加显得忙碌和疏离起来,过了冬至,年关也要来了,诸事繁忙,纵是如此,小漫也希望,就算再繁忙,能够一家人和和美美吃上一顿团圆饭也是好的,哪怕独居异乡,冬夜漫长,星月寒冷,也别点外卖了,就算是速冻饺子,也开个火,给自己些烟火气,给家里打个电话,“妈,今天冬至,吃饺子了没有,我吃过了,不怕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