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来三斤酒,一叠花生米,再切两斤牛肉,这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没错,在很多影视剧中常有的台词,时不时我们就能看见一个满脸络腮胡的大汉在酒家这样大喊,在看吃起来那叫一个痛快!
早在千年前的古代人就如此的爱酒,可你知道那时候酒的度数是多少吗?快来与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早在元代,就是到南宋为止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故有李白斗(十升)酒诗百篇,绿蚁新醅酒之类的诗句,甚至是武松当年喝的三碗不过岗也都是二十度以下,甚至不到二十度。
最早的时候古人酿酒剩下的酒糟被称为醴,是一种甜酒,度数非常低,所以就有了古人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而真正有酒精味道的酒是用酒曲酿出来的,这种酒的度数大约在10度到18度左右。味道方面根据制作工艺不同也有所不同。
虽然古人曾想过用酒代水在酿酒来期望获得度数更高的度数,但是这样并不可行,原因很简单:首先由于酒精是酵母菌的代谢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真正出现高度酒的时期是元朝,当时最高度数甚至达到了惊人的50度,被称为烧酒,这就和现在的酒有的一拼了,这还是根据当时李时珍的记载。不过根据专家考证,早在白居易等人的诗当中就有了烧酒这一词,并且对于山西汾酒的历史考证当中似乎也说明了早在元朝之前的南北朝时期也有了烧酒,因此,武松喝的应该就是早期的烧酒,不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劲。更不可能会有三碗不过岗的说法。
明朝时期有名的科学家宋应星曾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
可知,用曲酿出的酒大约在几十度上,味道方面根据酿酒工艺不同以及酒曲的品种不同而产生差异,因为一般的酒曲中都加入了一些中草药,不过味道方面会更辛辣一点,很像现在泡的药酒,这种制酒工艺现在还有人在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