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松地跟着史记了解屈原,更好地体会人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与楚国的国王同姓。

我们经常背口诀似的: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离骚》……

其实通过《史记》可以鲜活地看到屈原的人格韧性,这应该更值得我们赞赏和了解。

屈原的高光时刻,但遭人妒忌

起初,屈原因为学识渊博,被楚怀王任命为左徒。与国君商议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兼管外交。这是人生辉煌,高光下有时候就有黑影随形了。果不其然,上官大人(人名)嫉妒其才华,谗言楚怀王,说屈原对国家政令的颁布常居己功,因此开始被疏远了。

(上官大夫)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屈原)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年轻的屈原,愤怒了。屈原对于楚王被小人迷惑,邪恶伤害公道,端方正直的君子不为小人所容,感到痛心,当头一棒,忧愁深思,而作《离骚》。

废退之后,仍然忧心忡忡

屈原被废退之后,秦国想攻打齐国,秦国张仪采用诡计欺诈:只要楚国不出兵支援齐国,就送六百里地作为感谢。可以不用兵力就可以获得秦国的的赠送,怀王贪图便宜,因此不顾跟齐国的盟约关系:两国任何一方受到秦国的攻打,都要出兵相救。结果事后,张仪反口说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楚怀王大怒而发兵攻打秦国,齐国也不出兵相助,被秦国斩首八万。第二年,秦国又来诡计楚国。希望换地,楚怀王说只要得到张仪,不用换地,直接赠送。说明楚怀王应该是恨透了张仪。但是张仪来到楚国之后,买通关系接触到楚王的宠姬郑袖,搬弄是非,最终张仪趁机逃回秦国。

这时刚从齐国回来的屈原就进谏怀王:“为什么不杀了张仪?”这已经不在其位,但是心忧国事,还是进谏,但是屈原的忠心,没有引起楚王的重视,当作耳边风。

如果我们在企业或单位里有此胸襟,先把个人得失抛下,尽力为公司,加上现在这么多制度和表达才能的机会,还怕事后没机会翻身吗?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端了。但经常这个时候我们会选择离职,还声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於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再次识破诡计,不顾个人得失而进谏

过了几年,秦国借着与楚国有姻亲关系,欺骗楚怀王去秦国谈联盟的事。屈原再次劝谏道: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信,不要去。但怀王听信他的小儿子子兰的劝诫,结果还是去了。一进武关就被秦国伏兵决断后路,拘留在秦,以求割地。最后导致怀王客死秦国,秦国开始走向衰弱。

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楚怀王忠奸不分,轻信宠姬之语,外受张仪的诡计。虽然屈原几次建议都没采纳,屈原的一腔忠心和美政改革都未能采用。面对这样的国君,但他依然不死心,直到怀王客死秦国后,屈原的希望才狠狠地被浇灭了一次。面对如此窘境,屈原还是等待和坚持,希望可以重新改革,重振楚国。

我们常说别在伤口撒盐,而屈原这是多次被撒盐,是他内心的忠贞才让他可以承受这种心理伤害,也是他内心的崇高才不顾这种个人得失,是他的心胸宽广,是他的韧性在支持着。

再次谗害被流放并伤心欲绝

怀王的长子秦襄王继位,任弟弟子兰为宰相,因怀王入秦是听从子兰的建议而遭受囚禁的,因此很多人怪罪子兰,屈原也是一个,最终子兰联合上官大夫一起在顷襄王面前谗言短处。屈原最终遭到流放。这是对晚年屈原的致命一击,完全看不到希望了。

在流放中,来到江边,渔夫的三大拷问:全世界的人都是污浊的,你为何不随其流而推其波呢?众人都昏醉了,你何不吃点酒糟和薄酒,使醒醉莫辨。为何要守身如玉,与世俗相忤,而使自己招致被放逐的命运?

而屈原回答: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尘弹去;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拂去衣服上的尘土;人们怎能以清洁的身体,去接受外界污垢的事物呢!我宁愿跃人江流之中,葬身于鱼腹,怎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受到世俗的污染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是呀,旧主不顾自己的呐喊和进谏,而新主又变本加厉地迫害和流放,国家也在秦军的铁骑下日落西山,加上自己年老颓废,生命热情也消失殆尽。拼尽生命最后一丝精力,撑到希望完全消失。这是斗士,更是君子。人性的韧性也发挥到了极致,感天动地。

屈原的死是伟大的,有着极高艺术成就的。

屈原是智慧的,跟渔夫的对话,借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兴自己的追求。

屈原是悲壮的,最终感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抱定必死的决心。

屈原是警预的,他的精神韧性向汨罗江的江水一样,绵绵地灌溉着中华大地。

在《离骚》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志高洁,用香草美人作为譬喻,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如同莲花一样,保持自身的高洁。

他《述怀》中见到的花草、树木;鸟兽、飞禽;江水、日光;玉石、石头都是人格化的象征。由此开启了托物言志的篇章。

屈原不顾个人命运,遭受妒忌,忍受谗言之害,遭遇忠奸不分的国君,但他依然发肺腑之言,用饱含激情的情感去感知自然的万物,准确恰地表达的自己的志向和处境,悠长地叹命运,这也成为了伟大的浪漫诗人。最后用唐朝陆龟蒙的一首同名诗《离骚》作为总结: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参考文献:《史记》,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3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