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情散文老灶头与祭灶司菩萨

全网抖音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0927/115874.html

乡情散文:老灶头与祭灶司菩萨

文:吴建昌

  乡下老房子还没拆掉之前,厨房(我们土话叫做灶头间的)里砌的是烧稻柴的老灶头。老灶头是两眼(即两只镬子)的,一大一小。靠外面的是小的,靠里面的是大的,大小镬子之间还镶有一个汤罐(热水用的)。

那个灶头是父亲叫二表姐夫来打的。那时整个浜里就两个泥水匠会打灶头:一个是新牛,一个就是二表姐夫了。尽管我二哥也是一个较为资深的泥水匠,但就是不会打灶头,所以当父母亲的房子重新翻修后,就请二表姐夫帮忙来重新打灶头,打的是两眼灶。

灶头大概有半人多高,砌在灶头间的西南角。灶台西边靠墙,灶口对着南面的墙。灶头有两个大灶眼,上安两口大铁锅。里面的锅大,用来烧饭;外面的锅也不小,用来炒菜的。灶上的两口锅,各有两只木头的镬盖,一只平盖,一只高盖。高盖高二十公分左右,拎起来比较重。那时为了省柴,省油和省时间,煮饭时,在锅上放一只竹蒸架,就可以用来蒸咸菜、罗卜、红薯,肉和鱼蛋什么的。这时,就要用到高镬盖了。饭好了,菜也好了。

在两口锅之间,靠灶口处,砌有一小方洞,便于上灶(炒菜做饭)下灶(烧火)交流。在下灶也可看到上面锅中水汽升腾情况,由此来观察饭是否已经烧熟。方洞靠灶面这边还有一只铁制的小锅,称为“汤罐”,可盛放约两热水瓶的水。这汤罐,是利用两个铁锅下面灶膛里烧火的余热,一带两便,充分利用热能。由于汤罐较小,受热快,所以往往镬子里烧的东西还没有滚开,而汤罐里的水先滚起来了,因此有句老话叫“镬子里勿滚,汤罐里先滚”,当然这老话跟汤罐本身已经没有关系了。它的意思已经假借了:碰到事情的正主儿还没表态,但跟事情毫不相干的人却瞎起劲,乱成一团,夹在一起凑热闹,本末倒置。

灶头的上方,即灶口的上面,有一个小平台,那是供奉“灶君(灶司菩萨)”的地方。每年年末,人们会“请”来身披彩衣(用彩纸粘成)的灶司菩萨,点上一炉香,请他上天替下界百姓美言一番。

灶司菩萨,据传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察善恶的神,说白了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的坐探,从年初到岁末.始终守在各家各户,监视这家人的一言一行,到了腊月二十三日便升天向玉皇密报,报告这家人的善恶。而玉皇大帝呢,有时会偏听偏信,根据灶王的密报,把这一家在新一年中应行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带回。因此,人们既敬畏灶王是“一家之主”、“东厨司命”,又有点瞧他不起,甚至捉弄他,所以在小年夜时要“行贿”一下灶司菩萨的。

一般情况下,腊月二十三祭灶前,父亲会用白石灰水把整个灶身粉刷一遍的,说是给“灶司菩萨”洗洗脸,修修面,免得他到了玉皇大帝面前邋里邋遢的,影响主人家的面子。吃过晚饭后,在灶前摆好米饭、粽子、酒菜等供品,再放上一碗用糖拌好番薯及一碗酒糟,点上两支蜡烛,恭送灶司菩萨上天。据说灶司菩萨吃了糖番薯后嘴里就甜滋滋的,见了玉皇大帝会净拣好听的话说;吃了酒糟后的灶司菩萨,会醉得东倒西歪,昏昏欲睡,也就没有心思告密了。供品摆好后,母亲就在灶前,焚香作揖,而后将旧“灶司菩萨”取下,在蜡烛火中焚化后,灶王老爷也就骑马上天了。此时,母亲一边作揖一边念叨:“上天言古庆,下界保平安。”我们则在一旁看着母亲口中念念有词,觉得蛮有趣的。其实那时我们是真的不相信灶头里有这么一个菩萨的,但看在母亲的面子上,所以也就煞有介事地跟着母亲作揖起来。据说,灶司菩萨到天上去后,一直要到大年三十下午才把他接回来。而且家家户户都要赶早接,接迟了,剩下来的都是希里糊涂,又聋又笨的灶司菩萨,当然,明年会很不吉利的。

送走旧的灶司菩萨,恭迎上新的灶司菩萨后,老灶头的镬子里便开始弥漫起浓浓的年味了:晶莹剔透的鲞冻肉,白玉珍珠似的赤豆粽,鲜咸适宜的咸鱼露浸白斩鸡……

  老灶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生活情愫;祭灶司菩萨,也蕴含着美好的寄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