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糟渍是什么,中国哪里最爱糟渍

自小生活在广东,“糟渍”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抽象概念。直到最近,在一家上海菜馆点了一道糟鹅。不喜酒味的我,却也能欣赏那份质腴飘香,袭人欲醉,开始稍微理解美食家陆文夫的话:“糟货之味比酒更醇厚,比酱更清淡,是一种阅尽沧桑后的淡泊,同时又自然地带有一种老于世故的深沉回味”。

“糟渍”是什么

“糟”就是酿酒剩下的酒滓,粱秋实在《雅舍谈吃·糟蒸鸭肝》一文就给出了很好的解释:

糟就是酒滓,凡是酿酒的地方都有酒糟。《楚辞·渔父》:“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酾?”可见自古以来酒糟就是可以吃的。我们在摊子上吃的醪糟蛋,醪糟乃是我们人人都会做的甜酒酿,还不是我们所谓的糟。

“糟渍”就是以“糟”为主要调味料,用糟来盐腌或者卤制食材,其实也就是酿酒的废物利用。

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成熟的酿酒技术。我们初中都曾朗读并背诵全文的诗歌《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所谓“杜康”就是酿酒的始祖人物,在这里意指酒。《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自夏朝便有杜康酿酒,酿酒在中国也有五六千年历史。

古代物质并不丰富,中国人又是最爱在食物上花心思的人,酿酒后剩下的酒糟自然要被正确地而又优雅地利用好。

所以糟渍就出现了,周代便有关于糟渍的记载,那可是比秦始皇出现还要早呐。最早的宫廷宴——周代八珍,即“淳熬,淳母,炮豚,炮,捣珍,渍,熬,肝网油”,其中“渍”就是用酒糟浸渍的牛羊肉。

东晋时期,鸿胪卿(官名,掌朝会时赞导礼仪)孔群嗜酒,丞相教训他说:“你为什么总是饮酒呢?没看见酒店里盖酒坛的布,时间一长就烂掉了吗?”孔群回怼说:“不是这样。您没看见用酒糟过的肉,更为经久不坏吗?”可以推测,在当时,糟渍还成为了肉类的一种保存方式。

王丞相语云:“卿何为桓饮酒?不见酒家覆瓿布,日月糜烂?”群曰:“不尔。不见糟肉乃更堪久?”——《世说新语》

不仅肉可“糟”,瓜菜也可“糟”。北魏《齐民要术》中便有糟瓜的记载,提到的糟瓜工艺就有多种,能让糟菜保持翠绿,其中一种为:

瓜菹法:采越瓜,刀子割;摘取,勿令伤皮。盐揩数遍,日曝令皱。先取四月白酒糟盐和,藏之。

到了唐宋时期,吃糟之风颇盛。糟渍食材已涉及禽、蛋、鱼、肉、海产、蔬菜等,宋代古籍记载的糟货多达几十种。《宋史·食货志》载,自仁宗皇帝起,两浙转运司专门设立官监,运糟至京师售卖,收入可观。可见,当时糟已经在东京城广泛应用,而且一些糟货还成为了贡品,比如“糟淮白鱼”。

其实,古人做糟淮白鱼也是无奈之举,古代保鲜条件落后,白鱼又脆弱的很,离开水后应激反应剧烈,出水就死。淮河边上的阜阳人便用酒糟和盐腌制白鱼,白鱼经过腌制散发出迷人酒香,纤维坚韧,肉现殷红。

宋朝仁宗皇帝就非常好这一口糟淮白鱼,但宋代皇帝大多标榜自己勤俭爱民,宋有祖训天子‘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宋仁宗生病时,当时吕夷简为丞相。皇后想找糟白鱼满足皇帝的口欲,便叫来丞相文靖公的夫人,说:“皇上爱好糟淮白鱼,但祖宗旧制规定不能随便向百姓索取,实在找不到,你家丞相是寿州人,家里应该有吧?”

丞相夫人回家后,准备了十箱来进献,丞相吕夷简见了便说:“送了两箱就可以了”,

夫人说:“送皇上的东西怎么能不舍得呢?”

丞相说:“皇上都没有的东西,身为臣子家里怎么能有十箱怎么多呢?”

看来为人臣子,没点心思真的做不来。

文靖夫人因内朝,皇后曰:“上好食糟淮白鱼。祖宗旧制,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无从可致。相公家寿州,当有之。”夫人归,欲以十奁为献。公见问之,夫人告以故,公曰:“两奁可耳。”夫人曰:“以备玉食,何惜也?”公怅然曰:“玉食所无之物,人臣之家安得有十奁也?”呜呼,文靖公者,其智绝人类此。——《邵氏闻见录》

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入口之物,皆可糟之”,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糟渍都颇受欢迎。

《水浒传》里有一段:“却有鄆城县一个卖糟腌的唐二哥,叫做唐牛儿。”这时候,卖糟货都成了商贩谋生的职业,可见其在平民中的普及程度。

在权贵之家,糟货也非常讨喜。《红楼梦》里,宝玉喜爱糟鹅掌,挑剔的贾母看到席上的众多菜肴,就挑了点糟鹌鹑吃,撕一两点小腿肉来咂摸味道。

这里薛姨妈已摆了几样细茶果来留他们吃茶。宝玉因夸前日在那府里珍大嫂子的糟鹅掌鸭信。薛姨妈听了,也忙把自己糟的取了些来与他尝。宝玉笑到:这个须得就酒才好。——《红楼梦》

哪怕在清宫御菜中,糟渍也有一席之地,乾隆下江南御膳单就有糟春笋,糟鸭子,糟鹿筋糟猪腰子等十几种糟货。

糟货的美味在诗文小说间保鲜了几千年,除了因为其独特的风味,还因为它有贮存食物的功能。到了现代,冷藏保鲜普遍,新鲜食物易得,糟渍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保鲜手段,加上含盐量高,也不适应现代人口味,反而变得不再大众化。

中国哪里最爱“糟渍”?

在古代,糟渍食品在江南地区最为流行,出现糟渍食品的书籍也以江南文人著作居多,成为江南地方官年年贺岁的必贡品,时诗云:“紫禁城里龙涎流,吴越糟货岁岁香”,所谓“吴越”就是古时江浙地区的借代词,来自于春秋吴国、越国的国名,吴越两国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时至今日,最喜爱糟货的还要数江浙沪一带。东北人离不开烤串,四川人血液里是红油,广东人靠老火汤续命,而江南人的菜单上是永远不会漏掉糟货。

上海人吃糟,有“夏令糟货”的说法,夏天一到,熟食店便开始售卖糟货。对于老上海人来说,闻不到糟香的夏天是不完整的。上海糟货林林总总,常见就是糟鸡、糟凤爪、糟带鱼、糟黄泥螺、糟毛豆、糟鸭胗和糟蹄圈等等。

糟鸡是最活色生香的,一碟子皮黄、肉嫩、骨头里还有血丝的上好白斩鸡,糟后立刻油脂散去,油色诱人,吃起来肥而不腻,得咬一口酒香充盈,让人大快朵颐之后意犹未尽。

糟鸡

在上海糟货中,名气最大的是“糟钵头”,糟钵头的原料就是一些猪下水,像猪心肺、猪蹄、猪肝、猪大肠、猪肚、五花肉等都可以用上,用高汤文火在小钵里慢煮数小时到酥烂,最后关火的时候,加上糟卤,汤汁浓白,味鲜可口,糟香四溢。

浙江人吃糟,要数绍兴人。绍兴糟方腐乳,绍兴酒糟卤汤里头含有粒粒酒糟米。筷子轻轻夹开,绵密的腐乳透露着酒香,一下子和北方腐乳的大料香味区别开来。

江苏人吃糟,要数苏州人。在苏州,冬日寒风凛冽正是糟鱼上桌时,糟鱼吃法很多,糟鱼可以干煎,也可以用来蒸,还有一种经典的做法是“汆糟”,“汆”是把食物放在煮沸的水里稍微煮一下的意思。冬季,苏州人往暖锅里投入糟鱼,汆烫之后,糟鱼白肉泛黄,骨酥肉烂,糟香扑鼻。

为什么江南地区更流行糟渍?一个原因是江南地区从前盛产黄酒,黄酒是纯粮食酒,酒糟产量大,且氨基酸、糖、醋和有机酸含量高,风味更佳。尤其在清朝,南方绍兴一带的黄酒称雄国内外。鲁迅的《孔乙己》便描述了在晚清时期,绍兴的底层劳工结束一天的辛苦劳作后,都爱去咸亨酒店花上一点小钱喝上一碗温黄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

走出江浙沪,还有福建的红糟,红糟是福建人自酿一种红曲酒的的酒糟,用红糟作为调料烹制菜肴,算是闽菜的一大特色,出了福建还真挺难吃到。

糟有生糟、熟糟之分

生糟,是用糟和盐来腌生的原料,用的时间长。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提到的糟肉,糟鱼便是生糟,袁枚晚年隐居南京小仓山之随园,其饮食所记述,多为南京的饮食习惯。“冬日用大鲤鱼,腌而干之,入酒糟,置坛中,封口。夏日食之。”就是讲生鱼腌制加酒糟,更像是一种保存食品的方式,食用前还需蒸煮一下,一加热,糟味难免会失去了不少。所以加工煮熟后,再浇点糟卤,味道会更佳。

而我们一般吃到的是熟糟,熟糟就是先将食材熟制冷却后浸泡在糟卤里,时间不过几个小时,入味后直接食用,如糟鸡、糟毛豆,但都属于冷盘的范畴。

家常的熟糟卤菜做法不难,糟卤菜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性强,无论是五花肉、白斩鸡、猪肚还是毛豆、素鸡,煮熟后用酒糟做成的糟卤汁浸泡冷藏一晚,都能成为夏日的美味佳肴,吃的时候还散发出淡淡酒香。

新手上路,尝试做糟毛豆是不错的选择。将毛豆两头用剪刀开小口,清水煮熟毛豆,不要煮太酥以致发黄,保留一点脆脆的口感最佳,待冷却后往糟卤里一浸便可。口味清淡的浸半小时,重口味的泡上一天也是没问题。

如果做白切肉、白斩鸡,切块也不能太小,不然容易咸;在做鸡爪、猪脚等胶质较多的菜时,还要用冷水冲干净油脂,以免糟卤结块变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