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九阡酒制法从制作工艺上看贵州酿酒有自制酒和作坊酒两大类。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以自制酒为主,清代荔波县九阡一带的水家苗(今三都县县境内水族),新婚夫妇在第一个男孩降生后,父母既用糯米烤酒装入坛子内,并用甜酒一碗放入锅内炒成棕红色,再用纱布包括放入酒坛当中浸泡六七日,到时候酒坛内的酒会呈现红色。再取出纱布,将酒埋入泥土中。每年到了小孩的生日挖出来添加新酒,再埋入土中。每年都是如此,直到小孩生母过世时再挖出来用来招待舅舅家的客人。此就色泽晶莹,味道极为醇美,成为独具一格的“九阡酒”乾隆《贵州通志》评价曰:色红而味道纯正。苗族女酒制法苗族也有相似的制法,有点像女儿红。具体做法是:苗人家庭儿女长至数岁时,选择在冬天枯水季节将美酒装入坛子埋于干涸的水塘中,等到来年开春雨季到来水塘被灌水,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干湿季节的变换,待女儿出嫁之时才会:“决陂取之,以待宾客,味甘美,不可常得,故有女酒之称”砸酒制法砸酒流行于仡佬族,彝族,苗族等民族。民间又称钩藤酒,古已有之,清代尤盛。李宗昉《黔记》中记载:砸酒,以多九月贮米于瓮中而成,故名重阳酒。苗人富者,多以酿此为胜。其具体的做法大致类似于元代以前中国人普遍流行的发酵酒,也可以理解为现在我们喝的甜酒,砸酒对于材料不受限制,凡是粮食作物如:米、麦、粟、稗、高粱都可以酿制。将粮食煮熟了之后冷却,撒入酒曲,装入坛子内任其发酵。想要喝的时候插一根芦苇管或者竹管到坛子中,大家轮流喝(想想还是不怎么卫生,容易传染疾病),在喝酒期间不断往酒坛内注水,直到坛内酒精完全被稀释没有酒的味道为止。这种酒小编我没有喝过,但是作为发酵酒的话酒精度数应该不高,容易入口。清代田榕的《黔苗竹枝词》中写道:榕树荫中春色阑,榕荫人坐正团圆。团圆砸酒团圆醉,吹起芦笙跳鬼芊。生动的描绘了饮用砸酒热闹欢乐的场景,不但少数民族对此乐此不疲。“近汉民亦多仿此法酿酒也”。刺梨酒制法刺梨酒产生于古代贵阳府。如今在花溪高坡,惠水一带刺梨是常见的山间野果。刺梨叫刺藜,又叫茨梨。惠水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红》是中国经典民谣之一,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茨梨蓬,好花生在茨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可见刺藜在古代就是颇受重视的野果,其甘而微酸,食之可以解闷;亦可消滞渍。刺藜成熟之时,苗女采之市货之。用刺藜烤制的酒成为一大特产。吴振棫在《黔语》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刺梨酒的特征:其色碧,味微甘,特不酽耳。该书又载罗方泊咏贵州风土诗歌:莲花细剥回子白,,刺藜争诧芊儿醅。其下注:刺藜一名送春归,实可酿酒黔俗有芊儿酒。《贵阳府志》称:茨梨掺糯米造酒者味甜而能消宿食。这里说的是刺梨酒不但味道甘甜,而且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回头也买点来喝试试。国酒茅台省内作坊酿酒,最有名的当数茅台烧。嘉庆《仁怀厅志》载:域西茅台村制酒,全黔第一。《遵义府志》也说:茅台烧原名白水曲,使用高粱作为原料烤制最好,用杂粮烤制则次之。方法是煮后拌和曲即入地窖一月,再取之甄烤。酿制茅台烧者人多量大,在茅台村酿制茅台烧作坊不下二十家,所用粮每年不少于2万石。如此大规模不愧于“黔省称第一。茅台烧是当地人所酿制,后又得名茅台春。《黔南识略》卷三十一载:茅台村地滨河,善酿酒,土人名其为“茅台春”。在如今的杨柳湾建造于嘉庆八年碑刻上就已经出现“大和烧房”字样,表明此前的茅台就有烤酒作坊的存在茅台酒以高粱为酒料,高粱购自川南的古澜、古宋、永宁等地,以红色、粒大、呈扁圆形者为最佳。以小麦做酒曲;小麦购自黔西、仁怀、遵义等地,磨成粒状、粉状各半加入3%的陈曲用水拌匀,投入曲模内,由脚踏紧。小麦一石可制得酒曲40块,取用杨柳湾的井水蒸烤。后因山岩崩塌,井水被淹没,改用赤水河水。烤甄也用柏木做成,上小下大。甄腰开一孔,插以承酒匙柄,甄低放水字形铁条,铁条上铺竹席。通常在端午节过后制酒曲,中秋节以前烤酒。曲不在端阳节前制,酒不在中秋节后烤。中秋后,酒师、工人都各自回家,次年才返回作坊。酒料被称为沙,装料叫装沙。蒸烤过后的沙称熟沙。茅台酒需蒸烤九次,除首次用陈酒糟二成和生高粱拌蒸外,此后的二至九次每次蒸熟沙时,均要加入一定比例的生高粱、曲药装回烤甄混蒸。高粱一石可出酒70——斤,蒸后入窖,窖后复蒸,每次都加曲、加料。用这种特殊工艺烤出的茅台酒,“无色透明,特殊芳香,醇和浓郁,味长回甜”,茅台酒以特殊的醇香,声名日渐传播。贵州水质清冽,民族杂居,各地民间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在不断的实践的基础上,各自形成一套酿法,酿制出各具特色的琼浆玉液。清代是贵州名酒迭出的时期,乾隆四年谢圣纶在其《滇黔志略》一书中,对贵州酿制的酒大加赞赏,有贵州各属“产米精绝,尽香稻也,所酿酒品甘入妙,楚中远不及”等语。由于盛产名酒,所以也孕育了贵州的酒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喝酒的礼仪五花八门,让人应接不暇。最常见的就是苗寨的拦门酒,这里给大家透漏个小秘密,进入苗寨遇到拦门酒千万不要用手接,只要稍微低头抿一口即可,如果用手接的话就要把那一整个牛角杯的酒喝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7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