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吃饭的时候应该都喜欢看一些下饭的视频,我也一样,吃饭时非常喜欢看央视的水浒传
,这两天看景阳冈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条弹幕,说水浒中筛酒是客家话,嘿嘿,这个朋友把问题复杂化了,其实筛酒就是字面意思。
宋朝人把酒分为三类:春天酿造,窖藏到秋天出售的叫‘小酒’;冬天酿造,窖藏到夏天出售的叫‘大酒’;酿造好了以后密封起来,窖藏很多年的叫老酒。(视频),小酒和大酒的酿造时间短,只有几个月时间,卖的时候一般都未经过滤,里面还残留着很多酒糟,所以出售的时候都要用酒筛子筛一遍,至于老酒则没有这必要,因为老酒需要窖藏很多年,然后直接出售,所以在窖藏之前老酒就已经筛好,打了泥封。
唐朝的时候人们还喜欢用铜樽装酒,但是古代制作铜器的时候会加入铅和锡,铅锡熔点低,掺了铅锡能降低合金熔点,提高铜水流动性,塑形虽然好但时间长了装酒的铜樽氧化腐蚀会把铅毒素融入酒里面,对人身体造成伤害。到了宋朝人们就聪明了,用瓷瓶装酒不但不会溶解,不会氧化,而且酒瓶的口小,可以直接倒酒,不用再借助勺子从铜樽里面舀酒喝。
宋朝时酿酒是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基本上各州县都有自己的酿酒厂,对于酒水管控最严的应该是三国时期的蜀国,因为担心粮食多用于酿酒而导致民生出现问题,所以蜀国禁止私人酿酒,私藏酿酒工具也会被处罚。宋朝酿酒厂出产的酒就装在一种叫做经瓶的瓷器里,而且还有产地和商标,经瓶在明朝以后就被称之为‘梅瓶’了,现在收藏界也是以‘梅瓶’称呼它。
看好形状,羊肉大鹅随来随换啊
猪肉仙人的弟弟苏辙就做过酒厂厂长,他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在秋天大量回收经瓶,准备酿造‘大酒’,其实啊,当时的酒度数低而且略带甜味,也算是古代的快乐水了。
既然说到酒了,那咱们就再多说两句,要不然几百字的文案也不好意思做成一个视频呀。
关于酒的诞生,有三种说法,一说是仪狄造酒,这个人和大禹是同时期的人,但他是个半虚构的角色,明确记载是出现在史书《世本》和先秦书籍中,实际上有没有这个人都不知道;而且第二种说法也同样说明仪狄造酒不可信,《神农百草》和《黄帝内经》中都有关于酒的记载,神农和黄帝的历史都比仪狄要早。可要说酒是黄帝时期的产物对不对,也不能肯定,《黄帝内经》这本书其实是战国时期编写的,跟黄帝没多大关系,不过是用黄帝做明星营销;第三种说法就更扯了,说是天上有酒星,所以酒的诞生和天地一样久远,这都年啦,与其说什么酒星还不如说外星人教授的技术比较可信。
既然三个传说都不可信,那酒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我倒觉得这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娱乐产物,就像是音乐和舞蹈一样,是文明任务到达一定阈值自动解锁的奖励,全世界文化有差异,习俗有不同,但是酒,音乐,舞蹈却是共通的。
至于酒是不是好东西,我不喝酒没资格评价,但古书记载‘圣人不绝人之所好’,说明在古代有智慧的人证明酒是对百姓有益的产物,所以酒一直流传至今,当然啦,自己喝麻了徒手爬到十五米电线杆上去骑高压电可不能怨酒,喝酒本来就是一种感性而不理性的娱乐。
其实酒文化之渊博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光是与酒相关的词汇就数不胜数,酴(tu)是酒母,醴(li)是一夜间酿造的甜酒,醪(lao)是经过多次酿造的醇酒,醨(li)是薄酒,醑(xu)是美酒,造酒被称之为酿(niang)或者是酝(yun),卖酒叫做沽,酒铺称为垆(lu),两次酿造的酒叫做酦(po),滤酒称之为酾(shai),清酒叫做醥(piao),白色的酒叫做醝(cuo),味道醇厚的酒是醑(xu),颜色特别白的是醙(sou),相对饮酒是为配,勉强对方喝酒是浮,一饮而尽为釂(jiao),无节制饮酒为酗,纵酒狂欢为醟(yong),喝红了脸叫酡(tuo),酒醉神志不清叫酲(cheng),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chou),客人向主人敬酒为酢(zuo),喝酒不相互敬酒是醮(jiao),凑钱一起喝酒叫醵(ju),君主赐酒给百姓共饮叫酺(qu),没喝醉却发怒叫奰(bi),鲁智深这种叫做干,看鲁智深喝酒叫做淦!
关于名人和酒的故事那就更多了,山涛之子山简的“山简醉酒”,杨雄的“载酒从学”,陶渊明的“白衣送酒”,等等等等,咱们上次说的猪肉仙人所做诗句“碧筒时做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叶苦”,这其实是一种喝酒方法,《酉阳杂俎》中记载魏正始年间(-)的郑公悫(que)把酒盛在荷叶之上,用簪子把荷叶叶柄贯穿,然后把叶茎弯成大象鼻子形状,再用嘴吸酒喝,称之为碧筒杯。我想了想,这人的发簪也真够长的哈,那么长的叶柄都能贯通,这人戴的是簪子还是羊肉串签子啊?
好啦,就一个筛酒胡扯了这么多,估计大家也烦了,今天就到这吧。中国酒的历史太悠久,故事和典故数不胜数,把中国酒的历史写成书估计比韩国历史还厚,但是要跟韩国的作弊史剽窃史相比,又薄了点,这个以后有时间咱们再多讲讲,那今天就先,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