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染说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

植物染历史小课堂继续开讲!今天的历史课堂跨越多年,从春秋到南北朝。

这个时期我国的草木染工艺逐渐成熟,职业化并规模化。植物染色走入寻常百姓家,并且逐渐开始以颜色分级。与此同时,防染技术逐渐问世,蜡染和扎染开始走向历史的舞台。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草木染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染草的品种、采集到染色工艺、媒染剂的使用等诸方面,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设“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掌凡染事.可见染料植物的种植与染色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

这个时期已经广泛采用含有单宁酸的植物染料,用媒染法染黑,媒染剂为青钒(盐铁类化合物)。在这一时期靛蓝也得以广泛的运用,人们已经懂得用酒糟发酵,可以随时将沉淀了的蓝泥再还原出来染色。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年)

秦汉时期,人们在染色实践中发现了染色与空白的对比关系,认识了有地控染色面积和染色形状可以形成空白的花纹,于是防染技术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首先出现了用蜡做防染剂的染花方法。先把蜡融化成液体,用蜡刀沾取蜡液在白色底料上描绘纹样,然后浸入染料中染色。当时多用靛蓝,又有少量紫色、红色。上染之后,去掉蜡纹即呈现白色花纹,得到了蓝底白花或色底白花的花布。古代称其为“阑干斑布”,现代称之“蜡染花布”。而在汉代,观赏性的蜡染已开始出现了。西南地区蜡染艺术一直沿续下来,至今,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蜡染仍然流行。

随着染料植物的种植面积和品种不断扩大,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了规模经营。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曾记载了当时“千亩茜,其人与千户侯等”,可见当时植物染料的种植的染色已相当发达,茜草成为最重要的红色植物染料。

汉代华裔丝织物上的色彩就有20种之多。东汉《说文解字》中所罗列的纺织品的色彩名称达三十九种,其中绝大多数为丝织品。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年—公元年)

在十九世纪末期从煤块提炼颜料成功之前,染料大部分都来自植物的根、树皮、叶、花、种子或木材。事实上,我们祖先在三千年以前已懂得用植物色素,来染制衣服、器皿、渔具、食物和化妆品。西晋时代的《南方草木状》记载,从苏木提取黄色染料。

植物染料的制备到南北朝时已经相当完备,可供常年存储使用。这一时期的著名学者贾思勰在其所著的《齐民要术》中,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了用蓝草制取靛蓝的方法:“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

南北朝时期印染艺术较为突出的是纹缬的出现,纹缬也叫“撮缬”、“撮花”、“撮晕缬”,现代称“扎染”。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出现了很多的品种,如地黄、槐花、黄檗、姜黄、柘黄等。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来便成为皇帝的服色。

文中部分文字参考自网络,资源仅供参考,素材、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