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现在能治好吗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春节快乐品味古诗词中的年俗(上)一进腊月,年的氛围就越来越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年俗,并流传至今。这些年俗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对亲人的真诚祝福。从古人的诗词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在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些年俗,可以想象那时的人们是如何热热闹闹、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年俗一:腊八粥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宋〕陆游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品读这首诗里提到的“佛粥”,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腊八粥。传说腊八粥来自天竺,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腊八节”,佛教则称为“法宝节”。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据清代富察敦崇所作《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因此,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早在宋代,东京开封各大寺院在腊月初八这天都要煮七宝五味粥,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清朝腊八节这天在雍和宫举行腊八盛典,熬粥用的大铜锅就直径2米,深1.5米,重达八吨。这天所用的粥,总共六锅,第一锅供佛用,第二锅则献给皇帝及宫廷,第三锅赠与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便是送往全国各地给文武官员的,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喇嘛,第六锅则是作为施舍,直到天亮施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腊八粥又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美食文化结合,实为养生佳品。吃腊八粥的意义,除了有纪念佛陀夜睹明星成道开悟的意义,还有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合作、营养、淡泊、方便、感恩、欢喜(以粥代茶)、结缘等意义。腊八粥,作为一种民间风俗,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浓浓的年味就是从腊八这碗盛满福运的粥蔓延开来的。年俗二:祭灶祭灶〔宋〕佚名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吃灶糖〔清〕佚名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命小儿尝。品读“祭灶”“吃灶糖”是每年农历腊二十三(或二十四)的习俗,又叫过小年。这一天,灶王爷回天上向玉皇大帝禀告所在人家整年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据此拟定这家人来年的运程。人们希望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给家里带来幸福,保佑来年全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用灶糖来供奉灶神,请求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吃灶糖的习俗,就是要灶王爷面见玉帝后多些甜言蜜语。早在宋代,民间已用猪头祀灶,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就以诙谐的笔调勾画了一幅饶有趣味的祭灶图:“猪首烂熟双鱼鲜,豆砂甘松粉饼圆。……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中透露出当时的女性是不被允许参与祭灶活动的,已形成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习。人们希望用美酒灌醉灶王爷,用麦糖做的供品取媚灶王爷,用这种贿赂的方式让灶王爷多说好话,多降好运。现在看来,这些做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甜蜜的灶糖更多是便宜了小儿们吧。年俗三:扫尘扫尘行〔清〕张自超扫尘练日腊三七,细竹长竿风卷疾。岁岁荒村守敝庐,家家净扫迎新吉。扫遍瓦椽及四围,甑中之尘凝不飞。朝来坐曝茅檐下,垢面相逢仍苦饥。品读这首诗描写的是腊月扫尘的风俗。在中国民俗中,在春节前打扫屋子,是大江南北不少地区的传统习俗,且不限于小年当日。诗中首句的“练”字,通“拣”字,“练日”即选择日子。据《吕氏春秋》记载,尧舜时代就有春节前扫尘的风俗。《诗经·豳风·七月》记载:“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意思是人们过年要清除屋内垃圾,熏赶老鼠,并用泥封闭窗户,以躲避寒冷的北风。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可以看出,宋时扫尘已经和换门神、贴春牌等同等地位,成为了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之一。到了清代,扫尘有了更确切的实施日期。《十二月·打尘埃》中记载说:“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扫尘日就是古人冬季的卫生节。传统的扫尘习俗,并非简单的清扫灰尘,而是具有很强的仪式感。“细竹长竿风卷疾”,写出了人们把扫把绑在长竹竿上打扫屋子的情景,像一阵疾风刮过一样。“岁岁”“家家”,表现了扫尘习俗由来已久,遍及家家户户。“扫遍瓦椽及四围”是说扫尘的范围。扫房时,用长扫把从上到下,从房梁到墙角,将灰尘蛛网等扫净。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且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