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将军,一生践行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考虑。他一生记挂着国家的事业,人民的幸福安康,为祖国的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他一身衣服,一双布鞋,一穿就是几年,简朴的生活,就是洪学智将军的日常。
洪学智将军被人称为“六星上将”,他曾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分别是年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两膺上将,这在我国绝无仅有,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彭老总曾经评价洪学智将军:“他的功劳比我还大,没有他, 不可能胜利。”这是彭老总对战友的亲切评价,两人一同携手,在抗美援朝战场,书写了辉煌的史篇。
年7月,敌人利用空中优势,对 发起了“绞杀战”。敌人的千余架飞机,对 的铁路运输线展开狂轰乱炸,前线的后勤补给异常短缺。 将士们只能通过一口炒面,一口河水,同敌人做着坚决的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彭老总看到战士们忍饥挨饿,心痛不已。他不眠不休的思考了几天几夜,同邓华将军商议了一番后,决定让有后勤工作经验的洪学智将军,担任 后勤总司令。在最初的时候,洪学智将军不愿意去往后勤工作,他希望去前线带兵打仗,同战士们一同拼杀。
彭老总讲了后勤的困难,洪学智将军听到敌人发动“绞杀战”, 将士们缺衣少粮,当即接受了后勤总司令的任命。这时天降大雨,突然爆发洪水,冲毁了许多桥梁、铁路,给 的后勤补给,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在洪水和敌人飞机的双重侵袭下,洪学智将军带领几十万 后勤指战员,昼夜不停的修复铁路、公路,保障 后勤运输。经过十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洪学智将军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最终构筑起“冲不毁,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
在彭老总、邓华将军、洪学智将军等将帅的带领下,最终打赢了抗美援朝“立国之战”,洪学智将军居功至伟。年,邓华将军调任四川,洪学智将军调任吉林,担任了农机厅厅长的职务,后来又担任了重工业厅厅长。
年9月,洪学智将军来到内蒙古哲里木盟金宝屯胜利农场工作,他被安排同余姚男知青孙炎锋同住一间土瓦房,睡在同一个炕上。洪学智将军一点没有架子,来到农场当天,就教加工连的职工们做豆腐,而且手艺很高,农场的老师傅做豆腐,技术都比不上他。
其实,在红军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缺衣少食。洪学智将军看到战士们受苦,从老乡家里买来豆子,亲自学习做豆腐,给红军战士们改善生活。几十年过去了,洪学智将军还熟悉做豆腐的工艺,他做的豆腐送到食堂后,所有吃过的人都连连赞叹。
别人问他你姓什么?洪学智将军说“姓洪”,大家开玩笑的说:“你比老穆头年纪还大,我们就叫你老洪头吧,你不介意吧?”洪学智将军听到这个称呼,笑了笑说:“好,就叫老洪头。”从此,农场的职工,都亲切的称呼洪学智将军“老洪头”。
孙炎锋同洪学智将军吃住在一起,对洪学智将军了解最多,也是受洪学智将军照顾最多的一位小同志。当孙炎锋生病的时候,洪学智将军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他喂水喂药,亲自给他煮挂面。每到星期天,他们一起买来猪肉猪肝,洪学智将军大展厨艺,叫来其他知青同志们一起解馋。
洪学智将军从来没有叫过苦,他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哪里工作艰苦,他就去往哪里?当时粮库工作最苦最累,洪学智将军虽然已经五十七岁,去往粮库工作。当时年轻人们搬运粮袋,都累的直不起腰,洪学智将军不打一点折扣,背着一百八十斤的粮袋,就是搬上搬下。
年轻的知青要帮他,洪学智将军拒绝了,一整天的劳动下来,他满身汗水,一身都是灰。对于这样一位老同志,年轻的同志们都深受感动,对“老洪头”佩服不已。后来,洪学智将军又和孙炎锋一同去养猪,当时农场里有五六十头肥猪,养猪的任务就交给了洪学智将军和孙炎锋。
他们一早去打猪草,然后就是喂猪,清扫猪舍。在这样的环境中,洪学智将军依旧保持着笑容,他给孙炎锋讲故事,鼓励孙炎锋继续读书学习。当时,猪舍里的猪吃饱了,就开始拱猪圈,常常把猪圈拱烂了。
洪学智将军和小孙犯了愁,不能每天都修猪圈吧,洪学智将军想了一个主意。他让小孙去酿酒厂,每天挑来两担酒糟,放在猪食中,给猪吃下去。果然,猪吃后,就呼呼大睡,再也不搞破坏了。
在秋天的时候,农场收完玉米,当地的贫困百姓,就来捡收割完掉在地上的玉米粒。但是,农场负责人认为这样不合适,派人将百姓们赶走了。洪学智将军听到情况,找到农场负责人,询问:“为何不让百姓们捡掉在地上的玉米?”
农场负责人说:“这是国家的财产,任何人不能私自捡走。”洪学智将军罕见的生气了,他怒斥农场负责人说:“过几天就要秋翻了,掉在地里的玉米不捡干净,不就是白白浪费吗?这里的百姓连粗粮都吃不饱,捡一点落在地上的玉米,为什么要赶走他们?别忘了军人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
洪学智将军这番话一出,农场负责人知道自己错了,放开了限制捡玉米的政策。当地百姓知道后,都拍手叫好,纷纷称赞“老洪头是好人”。洪学智将军真心对待每一位身边人,不仅是孙炎锋,还有其他知青,以及农场的职工们,都受过洪学智将军的照顾。
比如加工连职工老杨家里有六个孩子,生活困难,洪学智将军经常拿着自己的工资,资助老杨一家。加工连会计小付有两个女儿,都才三四岁,有一天洪学智将军见到她们在捡柴火。洪学智将军看到她们年纪小,担心她们出现危险,自己亲自给她们捡满柴火,背回家中。
他叮嘱小付:“孩子们还太小,路上有危险,不要让她们独自出去。”小付看着“老洪头”背着柴火,感动的不知道怎么说话。几天后,两个小女孩来到洪爷爷门口,拿着半块烙饼,就要给洪爷爷吃。
洪学智将军看着可爱的孩子,对她们说:“洪爷爷不吃,你们吃吧,以后好长大个。”农场有一个姓胡的孤儿,从小就不会说话,给农场放马。到了晚秋,洪学智将军望着小胡还穿着单衣,他把自己仅有的雨衣披在了小胡的身上。
从此,洪学智将军多次帮助小胡,给小胡送去食物和衣物。洪学智将军真心对待金宝屯的人民,他也赢得了金宝屯人民的爱戴,他在这里呆了一年零八个月,始终记挂着金宝屯的乡亲们。
年,洪学智将军返回吉林,后来担任了石油化工局局长。他同金宝屯的乡亲们一直保持着联系,他委托他人带着自己的工资,资助小胡的生活。他还不忘记激励当初身边的年轻人们,比如农场有一位姓俞的“赤脚医生”,也是一个知青。
洪学智将军回到长春后,依旧同小俞保持着书信联系,鼓励她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在离开农场一个月后,小俞就接到了洪学智将军夫妻的来信,张文伯母专门给她寄来一条头巾,洪学智将军鼓励她继续好好学习,日后为国做贡献。
小俞珍藏着九封洪学智将军夫妻的来信,开始一面工作,一面刻苦学习。年,在小俞的努力下,终于考上了吉林医学院。年,洪学智将军担任石油化工局局长后,工作越来越繁忙,他日日夜夜为了祖国的事业而操劳。
有一天,突然在石油化工局门口,来了一个身穿军装的老人。他对卫兵说:“我来找洪学智,我是他的老连长。”卫兵一看这个老人,是来找洪学智将军的,他感觉有点不相信。原来,这个穿军装的老人,是洪学智将军在金宝屯农场加工连工作时的李连长,李连长来长春有工作,顺道来看望一下洪学智将军。
李连长看到卫兵不相信,当即高喊“老洪头,我来看你来了。”洪学智将军听到了熟悉的称呼,知道是金宝屯的乡亲们来了,当即亲自出门迎接。洪学智将军把李连长迎接了进入,好好招待了李连长,询问了他金宝屯农场的情况。
几十年后,八十六岁的洪学智将军,再次来到金宝屯农场,看望这里的乡亲们。他见到了小胡,并同小胡合影留念,鼓励小胡好好工作。在临离开前,他叮嘱农场的领导,一定要给小胡成个家,让他过上幸福的生活。
洪学智将军一生记挂着人民,他坚守着青年时期救国救民的理想,时刻不忘人民。他一生艰苦朴素,从不把个人荣辱放在心上,在他心中自己的任何事情都是小事,人民的任何事情都是大事。这位和蔼和亲、生活简朴的老一辈革命家,关系年轻人,爱护人民群众,对工作任劳任怨,彰显了一代名将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