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货日子讲究,生活有味

作者:平川

吃货原本大抵是一个骂人的话。

中学期间,我只做过一年的寄宿生。那时正在长身体,每天都感到肚子饿,食堂开饭的时候,第一批的人群中,总是少不了我的身影。有次因为跑得太急,跟隔壁教室出来的一位老师撞个满怀。

他骂了一句:

“上课慢吞吞,吃饭打先锋。你个吃货。”

原来被撞倒的,是我的班主任。望着他屁股后面那一大块狼狈的灰尘,于是我知道,吃货这个词,一定不是赞美人的好话。这件事让我很是郁闷了一段时间。

时代变了,现在很多人以吃货自居。他们隔三差五在朋友圈晒美食。

做一枚吃货,不仅证明你有相当的消费能力,同时也证明,你见多则识广,对食物有相当的鉴赏能力。于是这个词汇又俨然成了多金而有品的代名词。

01

当年班主任说我吃货,其实是高抬了我,充其量只能算一个饿鬼。

所谓吃货,大抵应该是指对美食情有独钟的人群。《左传·宣公四年》上有个“楚人献鼋(yuán,鳖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的故事。春秋时郑国的郑灵公,刚即位不久。某天上朝,郑灵公正在与大臣讨论国事,而下边一位宗室大臣公子宋的一个手指,总是在抖动。

众人不解。

公子宋解释道:“每次我的手指抖动,就说明我能吃到好吃的。这种情况,已发生了很多次了,今天肯定能大饱口福了。”

这就是成语“食指大动”的由来。

坐在他边上的大臣公子归生很是怀疑,不敢相信。

可是不一会郑灵公就说:“楚国送来一只很大的王八,听说这鼋羹味道鲜美无比,寡人不愿独自享受,想请群臣一起分享鼋羹。”

未见美食,食指大动,公子宋算是一个进入化境、已经吃出特异功能的大吃货了。

但人算不如天算。

公子宋预料到自己可以吃到鼋羹,结果,郑灵公得知其预言后,遍赏群臣偏偏不赏公子宋,以此来羞辱他。你有特异功能又如何?

还不是我说了算。

公子宋于是大怒。

他竟然走到郑灵公的座位前,把食指伸到灵公的食器里,蘸了鼋羹尝一下,说:“谁说我的食指不灵,我不是尝到美食了吗?”

“染指”一词,即出于此。

郑灵公先是引发了公子宋的怨憎,公子宋又激怒了郑灵公,终于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叛乱,灵公被弑。

一碗王八汤,让郑国经历了六年动乱。

02

西晋时,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吃货。他就是文学家张翰。

张翰有清才,善属文,性格放纵不拘,时人比之为阮籍,号为“江东步兵”。不过,张翰留名于世,不是因为他是文学家,而是因为他是吃货。

张翰的老家,在苏州吴江莘塔的枫里桥。

莼菜羹和鲈鱼,是那里独特的两道名菜。莼菜又叫马蹄菜,是盛产于苏杭一带的水生植物,也被称为水中燕窝,口感圆滑、鲜美滑嫩。

吴江鲈鱼,即松江鲈鱼,特指鲈鳜。

吴江鲈鳜与别地大江入海处味咸肉松的鲈鱼也不同。鲈鳜,状如鳜,和桂鱼相仿,身体较长,小的六七寸模样,大的尺余,最大的从头至尾近三尺,有四个鳃,口大而鳞细,白底黑斑。

每逢秋天,鲈鳜由近海游入松江,是风味最佳的捕食时节。

张翰当时在洛阳为官。

有一个秋天,他一时嘴馋,想起家乡现在正是吃鲈鱼脍的时候,于是诗笔一挥,写下了著名的《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诗罢,遂去官返乡。

从此西晋少了一位官员,中国的诗学中,却多了一个“莼鲈之思”的典故。

两宋吃货多,最著名的,非东坡居士苏轼莫属。苏东坡与松江鲈鱼的缘份也不浅,他至少两次光临吴江,其中一次,是与秦观相约的聚会。

他不仅会吃,而且会做,很多菜肴,是他创新的。最著名的莫过于东坡肉,它的来源非常巧合。

苏东坡在黄州当团练副使时,有一天,家里来客。宋时最流行的是吃羊肉,但那时苏轼很穷,只好烹制猪肉待客。下锅后,加入水和调料,微火文煮。

没想到和客人下棋,下着下着竟忘了。等一局结束,才想到锅里还有肉,以为要坏了,火急火燎奔过去一看——猪肉香气扑鼻,色泽红润,软烂如腐。

他用一首《炖肉歌》记下了肉的做法:“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03

有人说,两宋时代,仅苏东坡一个人,就足以撑起一个菜系。

此话不假。

苏东坡存世多首诗词,提到吃的有首。另外,还有首是专门写吃的。

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鱼和东坡羹……光看名字就知道,跟苏东坡脱不了干系。和很多吃货口是心非不同的是,苏东坡对自己好吃的习性,供认不讳,自称“老饕”。

他的《老饕赋》这样写道: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吃肉,只选小猪颈后部那一小块最好的肉。吃螃蟹,只选霜冻前最肥美的两只大螯。蛤蜊要半熟时就着酒吃,蟹则要和着酒糟蒸,稍微生些吃。

天下精美的、好吃的东西,他这个老饕都喜欢。

到了晚明清初,商业的发展,再次激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兴趣。尤其是富庶的江南,享乐主义生活风行。高濂、张岱、李渔、金圣叹、徐文长、屠隆,无一不是当时有名的吃货。

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饮馔部》,专门谈饮食。

李渔还亲自下厨,亲手制作美味佳肴。曾经他用陆生的蕈(xùn,蘑菇),和水生的莼菜做羹,加上蟹黄和鱼肚肉,取名字叫“四美羹”。在座的客人吃了后,纷纷赞誉说:这是天下最美味的羹了。

诗坛盟主袁枚也是一枚吃货。他用自己四十年蹭饭经验,写下了《随园食单》,记录了种菜肴和点心,堪称一部缩微版的中国饮食百科全书。但当代的吃货汪曾祺,却看不上这枚清朝的大吃货。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袁子才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在小说《金冬心》里,汪曾祺又借金农之意,鄙视了一下袁枚。

“金冬心尝了尝这一桌非时非地清淡而名贵的菜肴,又想起袁子才,想起他的《随园食单》,觉得他把几味家常鱼肉说得天花乱坠,真是寒乞相,嘴角不禁浮起一丝冷笑。”

意思是说,连几道拿手菜都没有,还好意思说自己是一枚吃货。

04

节气、风物、吃食,是古代延续下来的日常之美,是烟火俗世中最让人从容、安宁的生活样貌。

民以食为天。

在安定且充裕的社会里,人人都想做一个快乐的、称职的吃货,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的班主任说我是吃货,大抵还是一个骂人的话。

本文作者:平川,来源”解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