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周恩来亲自为这种菜品支招,但这些吃法

要说北京美食榜的魁首是烤鸭,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赞成,任何人来到北京,烤鸭绝对是他们最不愿意错过的一道菜,尤其是在北京的秋冬季节,正是吃烤鸭的最佳时节,秋天天高气爽,温度和湿度都特别适宜制作烤鸭,而此时的鸭子也最为肥壮。酥脆的鸭皮配着香嫩的鸭肉,甜面酱与葱丝恰到好处的调和,汇集成难忘的甘美丰腴的滋味,真是满口余香。

我想烤鸭已经融进了很多北京人的乡愁,即使从未远离这个城市,像我这样的也是十天半个月不吃就想,就馋,然后呼朋唤友相约饕餮,估计如我这般的“烤鸭控”不在少数。可是,虽然已经吃过几百只,关于这只鸭子的事情知道多少?本着做一个有文化有追求的吃货的原则,让我们对北京烤鸭追根究底一回吧——

一只有故事的鸭子

虽然北京烤鸭已经成为北京美食当之无愧的代表菜,但是它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外来客”。关于北京烤鸭的“身世”,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它的前身是南京的“金陵片皮鸭”。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烤鸭的技术被带到北京。细说起来,烤鸭来头不小,早在南北朝的《食珍录》中即有“炙鸭”这个菜品出现,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也有“烧鸭子”的记载。烧鸭子就是烤鸭的前世,先出现于南京皇宫御膳菜单中,据说是朱元璋让御厨取炭火将鸭子烤成外焦里嫩,初步确定了烤鸭的技术框架。再随着永乐皇帝朱棣将政治中心北移落户北京,制法有所改良,并取名为“金陵烤鸭”,是宫中元宵节必备的佳肴。进入清朝后,从乾隆皇帝一直到食不厌精的慈禧,都是“烤鸭控”,御膳房里的菜单中经常出现“烧鸭子一品”这样的记录。最夸张的一出在《五台照常膳底档》里,乾隆爷曾在十三天中连吃了八次烤鸭。

那么烤鸭如何越出宫墙传到民间的?据美食家、珍妃的侄孙唐鲁孙先生在《什锦拼盘》一书说所:应该给便宜坊记上一笔。便宜坊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四年,也就是年,炉中的这把火已经幽幽地烧了六百年!老前辈回忆说:“当年北平烤鸭以老便宜坊最为出色,他家的鸭子都是自己填的,填烤也有秘不示人的手法,高粱面肥干和比例如何,什么时候掺榨(即黄酒糟),都是专门伺候鸭子的师傅的事。”

当时,北京烤鸭已经改用皮薄肉嫩、以填喂方法育肥的“填鸭”,而非肥厚多肉的湖鸭烤制。填喂的鸭子更肥硕,更鲜美,烤制之后,肉肥而不柴,皮酥而不腻,鸭皮能呈现蜂窝状的组织。

一只“技术流”的鸭子

北京烤鸭的技法前后经历了“焖炉”和“挂炉”两种变化。以“焖炉烤”出名的,最早的是米市胡同的便宜坊。创始于明永乐年间的便宜坊焖炉烤鸭,相对于全聚德的名气,其实历史更早,至今已近年历史。

所谓“焖炉”,其实是一种地炉,炉身用砖砌成,大小约一米见方左右。其制作方法最早是从南方传入北京的,因技法起源于南京又名“南炉鸭”,特点是“鸭子不见明火”,是由炉内炭火和烧热的炉壁焖烤而成。因需用暗火,所以要求具有很高的技术,掌炉人必须掌好炉内的温度,温度过高,鸭子会被烤煳,反之则不熟。焖炉烤鸭外皮油亮酥脆,肉质洁白、细嫩,口味鲜美。

“挂炉烤”的出现,则比“焖炉烤”要晚,大概在乾隆年间问世,起源于清朝的“包哈局”(“包哈”为满语,意为下酒菜,包哈局是清宫御膳房专为帝后做挂炉猪和挂炉鸭的“烧烤局”),这一派的代表最有名的要算全聚德。

厨师不给鸭子开膛。只在鸭子身上开个小洞,把内脏拿出来,然后往鸭肚子里面灌开水,然后再把小洞系上后挂在火上烤。这方法既不让鸭子因被烤而失水又可以让鸭子的皮胀开不被烤软,烤出的鸭子皮很薄很脆,成了烤鸭最好吃的部分。挂炉有炉孔无炉门,以枣木、梨木等果木为燃料,用明火。果木烧制时,无烟、底火旺,燃烧时间长。烤出的鸭子外观饱满,颜色呈枣红色,皮层酥脆,外焦里嫩,并带有一股果木的清香,细品起来,滋味更加美妙。

一只有门道的鸭子

不管在什么时候,北京烤鸭就是一道大菜,在京城里各派“烤鸭大咖”的精心研制下,吃烤鸭的门道越来越多。

其中最讲究的,就是“片鸭子”的学问。严格来说,一只烤鸭要片出片,才是刀工技法到了火候。现在知名烤鸭店的片鸭师傅,讲求每只鸭子能片出90片以上,不低于9两肉。一般有三种片法:

传统的片法是皮肉不分,每一片都要连皮带肉,包括片成条状的柳叶片、片成片状的鱼鳞片两种。第三种是近年来才有的皮肉分离片法。片完鸭子,最传统的吃法,就是配上大葱、黄瓜条、萝卜条、甜面酱,用荷叶饼“卷着吃”,或用小烧饼“夹着吃”。这种吃法能够最大程度中和掉烤鸭的油腻,发挥烤鸭的鲜美。

此外,还有北京烤鸭“一鸭三吃”的说法,但具体是哪三种吃法,各家有各家的花样。

资深吃货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里说过:在北平吃烧鸭,照例有一碗滴出来的油,有一副鸭架装。鸭油可以蒸蛋羹,鸭架装可以熬白菜,也可以煮汤打卤。可见梁实秋的一鸭三吃,除了鸭肉卷着吃以外,还有鸭油蒸蛋羹、鸭架熬汤两种吃法。

如果鸭子是好鸭子,片鸭的时候会有足够的油水,用来蒸蛋羹,味道鲜美无比,但除了鸭架熬汤以外,鸭油蒸蛋的做法现在不是很常见,而且按照如今科学的眼光看,鸭油经过高温容易产生致癌物质,所以通常都废弃不用。

更为常见的“一鸭三吃”是鸭皮蘸糖、鸭肉裹饼、和鸭骨架煮汤(也可以炸制做成椒盐、孜然等口味的)。酥香的鸭皮配上白砂糖,入口即化,油脂的清香与白糖的甜蜜,混合成了奇特的鲜甜。据说这是建国后,周总理用北京烤鸭招待外宾时,为适应欧美人口味而创造的吃法。

也有一种说法是北京大宅门里的小姐太太们最先创造的,据说当年梅兰芳先生为了保护嗓子,也是不吃葱丝儿改蘸白糖。

而鸭架则多配白菜、豆腐熬汤,讲究的是要鲜,不能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见真本事。水平不高的烤鸭店,在一锅鸭架汤前露怯的可不少。

一只不同“门派”的鸭子

下面就说到大家最关心的去哪里吃的问题了。在北京吃烤鸭别追求“绝对正宗”,因为任何一个店的师傅都可能有着惊人的传承,但烤鸭的确是有几个流派的。

简单地给说,您要是爱吃经典的烤鸭,那就去全聚德、利群;要是爱吃经典的烤鸭又不愿意承受太多的等位之苦,可以去香满楼、四季民福等等;如果您爱吃新派的烤鸭,害怕过多的油脂又要追求那一口的香味儿,有大董为代表的新派烤鸭店。

全聚德烤鸭店前门店、和平门店

“两全”(即前门、和平门的全聚德)代表着烤鸭的正宗。特点简单说来就是“大、油、香”,也就是个头大、油脂多、味道香,如果您可以忍受过于漫长的等位时间、国营大店“矜持”的服务态度,以及昂贵但味道平平的其它菜肴。说实话,北京人现在去全聚德吃烤鸭的真不太多。

利群烤鸭店

张老板北京人,爱人是民主人士林南园之女。张老板老三届知青,回城后,进国营全聚德学技术,之后自己出来开店。因为岳家昔日显贵,所以在前门这里有一小小私宅,就辟为店面。利群是前面说过的老派的鸭子,要有肉、也有油,皮要酥,肉也要甜。他们一天也就卖三五十只鸭子,食客每天都会排长队等候,口碑不错。

大董烤鸭店

大董烤鸭店这几年声名赫赫,老板董振祥出身全聚德,这位当年承包下团结湖烤鸭店的名厨,如今已经是很多国际美食场所的耀眼人物。大董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烤鸭体验,这里的鸭子是卖点就是——低油,这种烤鸭被命名为“酥不腻”,已经成为北京新派烤鸭的扛鼎之作,缺点就是太贵了。

香满楼、羲和小馆、四季民福

据说大众点评上注册的北京烤鸭店有多家,北京有着无数的院落菜、私家菜和新旧参半的餐厅都在经营烤鸭,而且水准还不错。其实我个人比较倾向去这样的馆子吃烤鸭。

羲和小馆、四季民福这样的新派菜连锁店我常去,还有朋友推荐的新源里香满楼、东四又一福、北平居等等都具有相当的声望和较高的水准,能够完整地传递出烤鸭的好处和妙处。尤其是四季民福故宫店那个看得见故宫角楼的桌子,是我的最爱。

总之,“民以食为天”并不只是一个“管饱”的事。人的很多记忆,都和味觉联系在一起。独具特色的地方菜,承载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这种记忆和情感,通过舌尖上的滋味,在我们的血脉里代代传承,北京人的乡愁里,永远缺不了这只鸭子。

来源:京范儿

编辑:TF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