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肉蛋蔬菜和调料一起煮熟的酒,是什么酒

《浅说水浒》第期(文/焦目)

水浒中多次写过酒,好汉们也因为酒,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武松打虎之前,在景阳冈连喝十五碗酒;醉打蒋门神时,则喝了四十碗左右;鲁智深醉酒,大闹五台山;晁盖、吴用等人和白胜,在酒中下蒙汗药,智取生辰纲;宋江在浔阳楼,醉酒题“反诗”等等。好汉们也常说“大碗吃酒,大块吃肉”或者“大碗吃酒肉,论秤分金银”。

对于酒的种类,书中也提到不少。像透瓶香酒、茅柴白酒、老酒、存酒、浑清白酒,玉壶春酒、蓝桥风月酒以及荤酒素酒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头脑酒”,出现在水浒第51回中。

(雷横)便去青龙头上第一位坐了……那李小二人丛里撇了雷横,自出外面赶碗头脑去了。

雷横因为去东昌府公干,回来交差后,经李小二介绍,得知郓城县新来一位娼妓白秀英,色艺双绝,遂前去看戏。由此引出雷横枷打白秀英,朱仝私放雷横的故事。李小二把雷横带到白秀英唱戏的地方,自己就去喝“头脑”了。

这里的“头脑”,不是汤或者豆浆之类的食物,而是一种特殊的酒。

那么,“头脑酒”出现于何时,为何叫这个名字,至今是否还存在呢?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酒,特殊之处在哪里呢?这些问题,接下来咱们一个个说。

根据现存文献来看,“头脑酒”最早出现在元朝的文献中。

(图片来源网络)

俺两个在此接待老包,不知怎么,则是眼跳。才则喝了几碗投脑酒压一压胆,慢慢的等他。——元杂剧《陈州粜米》

员外云:要吃酒呵,走到那酒店门前,打个稽首。恼儿酒、干榨酒、冷酒、热酒,吃了便走。——元杂剧《玩江亭》

《陈州粜米》说的是陈州大旱,皇帝派人赈灾,但官员却趁机贪污并打死前来理论的难民,最后包拯破案的事。这两出杂剧提到的“投脑酒”“恼儿酒”,都是头脑酒。另外,在明清资料中,《水浒传》《金瓶梅》《无声戏》《涌幢小品》《蜀语》《典故纪闻》《醒世姻缘传》等作品中,也都多次提及过头脑酒。不过,名称不一而同,比如脑儿酒、头脑汤、头脑等。

众所众知,元杂剧更多地是面向广大百姓,老百姓文化水平低,所以剧中出现的人物、神魔、事物等,多是大众常见而熟知或者喜闻乐见的。能不止一次地出现在杂剧中,说明至少在元朝时,头脑酒已经普及开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最迟应该在宋朝时,头脑酒就已经出现了。

为什么要叫“头脑酒”呢?这与人的头脑有什么关系吗?

头脑酒之“头”,并不是指脑袋,而是指“酘”(读音为豆)。头脑酒最早就写作“投脑酒”,而“投”在饮食方面与“酘”通假,所以“酘”常写作“投”,又与“头”用混。

酘,意思是再一次酿造的酒。因为初酿之酒味淡,所以古人会在这种酒的基础上,用米饭等加入酒中再一次酿造,这样就能得到味道稍微浓甜的酒。当然,酘要不止一次,多的话可以有六七次。其实酘还有一个读音与“投”一样,意思也是投。正是因此,所以酘才与投通假。

头脑酒之“脑”,也不是指脑袋,而是“醪”。

“投醪”是指不去渣的酒,因为元代之前没有蒸馏酒,所以酒都有酒糟。喝的时候,要过滤一下,这个过程就叫“酾酒”“漉酒”“筛酒”。元代及以后虽然有了蒸馏的高度酒,但普通人用不起,所以大家还是喝带有酒糟的酒,其中酒糟可以吃。所以,最初是投醪酒,后来讹传为头脑酒。

不过,也有人认为,头脑酒喝完全身发热,就是保护头脑的酒。

头脑酒与传统意义上的酒不一样,其特殊之处又在哪里呢?答案是,这种酒里不但有肉,而且还有调味料。

(图片来源网络)

明代的朱国祯,曾经提到过头脑酒的做法。

凡冬月客到,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注热酒递客,名曰头脑酒,盖以避寒风也。——《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是一部记录的是明朝中期到后期的文化的书籍,包括掌故、典章、武备、风俗习惯、人物传记等类目,作者对明朝相当熟悉,内容经得起考证,对后人研究明朝历史文化,有很大帮助。从这段话可以得知,把热酒倒入肉和调味料中,就是头脑酒。其作用是让身子发暖,这样才能避风寒。

朱国祯还说,往年冬至到第二年春,皇帝就会赐给宫中殿前将军及士兵等人头脑酒。因为皇帝推己及人,总是能考虑到下人的感受,知道他们在皇宫里值勤很辛苦,尤其是冬天。不过,到了明代宗朱祁钰时,皇帝便不赐他们头脑酒了,但官员们及百姓依旧还会在冬至后喝头脑酒。

由此可知,早在朱祁钰之前,冬天喝头脑酒就已经成了时人的习惯。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肉是什么肉,杂味又有哪些?朱国祯并没有说。不过,明末时期的四川人李实,在他的《蜀语》中,则说了头脑酒的具体材料。

头脑酒,用肉、豆脯报(通假爆)切如细粸,炒,用极甜酒加葱椒煮食之,俗曰掺头酒。寒天早晨食之为宜。——《蜀语》

粸是一种饼,是用糯米和籼米做成。和豆脯,就是豆干,因为冬天没啥蔬菜,只能用夏天晒干的豆制品。辣椒传入中国是在明末,普及到四川更晚,所以这里的“椒”是花椒,而不是辣椒。从李实的记录能发现,肉、细豆干加上甜酒,和葱、花椒等一起煮熟,然后就成了头脑酒。

李实与朱国祯记录的头脑酒,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是把热酒冲在肉和调味料中;而后者则是肉菜调料和酒混合后煮熟。除了烹饪方式不一样,其余都一样。而且李实还强调,这种酒最好是在寒天的早晨吃。

(图片来源网络)

除了肉,鸡蛋、混沌等食物也可以做头脑酒。

据《金瓶梅词话》《梼杌闲话》中记载,熟鸡蛋、肉丸子、馄饨等食物,也能做头脑酒。即先在碗中放入这些食物和调料,然后再用很烫的酒冲在碗里,这样就能食用了。

这些资料表明,当时的头脑酒,并没有什么材料限制,肉类、蔬菜、鸡蛋、乃至于馄饨、肉丸子都可以,酒也可以是甜酒。

其实,头脑酒并没有消失,在今天山西太原一带,依旧有头脑酒。

(图片来源网络)

太原的头脑酒,是用肥羊肉、黄芪、煨面、良姜、藕、长山药、酒糟、黄酒八样原料配制而成,还要另外加腌韭菜作引子(也有说腌韭菜是原材料,没有黄芪),也叫“八珍汤”或者“帽盒子”。其实帽盒子是当地的烤饼,比烧饼小很多,掰碎了放头脑酒里泡着吃,味道极佳。对了,当地人吃头脑酒也是在寒天,从白露到第二年的立春,是食用头脑酒的最佳时节。

当然,以前酒度数低,所以用的多,今天的酒度数高,所以用的相对就少了。

您看,水浒中简单的“头脑”两个字,背后却是中国上千年的美食文化。只要仔细阅读,您会发现,水浒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小彩蛋”。

参考资料:

何新《水浒研究》;李实《蜀语》;朱国祯《涌幢小品》

吴晓龙《金瓶梅词话“头脑”考》

元杂剧《玩江亭》《陈州粜米》;施耐庵《水浒传》

《金瓶梅词话》《梼杌闲话》《金瓶梅》等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