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人农村地区,客家人都喜欢做粄子。清明节做艾粄,八月半做花生糖馅粄,十月朝做萝卜粄,过年做大笼粄和发粄……今天我们说说发粄这种传统年糕。发粄,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节庆小吃,用米粉浆掺入红色酒糟等佐料,充分发酵倒入小陶钵蒸熟而成。蒸好的发粄,颜色呈喜庆的红色,且粄面有笑脸般的裂缝,所以,客家人也称它为“笑粄”。在梅州,一有好事喜事就吃发粄,过年过节吃发粄,有喜事降临、发财等寓意。这种传统的客家年糕,米制糕点偏清甜,好吃不腻人,寓意好,是逢年过节必备的美味!
现在“年”的气息越来越重了,到了大年三十那一天,客家的年宴上更是会出现许多独特的地方美食,发粄就是其中的一种。以前,做碗发粄时,都加上些花红粄粉去,把粄子做成红色的,看上去有喜庆的气氛。发粄又被叫做“碗粄”,也就是广府人称作松糕的,它是经过发酵的,粄面从碗里隆起来,会出现裂缝。在客家梅州的农村里,发粄既是美食,又是逢年过节必备的年货。不同的是,这必备的年货,在乡村,家家都是选择自制,所以,磨黏米蒸发粄,是客家农村过年中一道永不消退的美好景象。
发粄又被叫做“碗粄”,也就是广府人称做发粄工序较为复杂,过程也比较繁琐。选米,浸米,起水,打粉,和粉,发酵,煮糖,又和浆,再发酵,盛碗或上粄笼,大火蒸熟。大米磨成粉兑成浆,最讲究是用一种酒糟做成的酵种发酵几个小时,这么蒸出来的“粄”,顶端会出现膨大开裂的裂口,客家人称之为“笑”,喻为喜事降临的征兆,所以,发粄要“越笑越好”。
蒸出来的发粄很松软,入口甘甜,又有一股米香。热气腾腾的发粄飘香弥漫,咬上一口,不用牙齿嚼动,发粄自然在口中含化,一股妙不可言的细腻幽香,在整个口腔和食道里徜徉扩散。每年一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互相看看,谁家的发粄蒸得最好最裂,过年的氛围就在乡村间的欢闹中悄然弥漫开来。
发粄在逢年过节中,不仅是走亲访友的必备礼物,也是祭祀先祖必需的食品。发粄不仅有个好听的名字和美好的寓意,同时发粄具有甜、香、韧的特点,也是以前过年家宴中的主食之一。发粄不仅可以热着吃,也可以冷却后嚼着吃,现如今,在客家人地区里,已经变着法子吃发粄了,把发粄切成一片片,加上猪肉、红糖一起烩制,叫“焖发粄”。这种传统的客家年糕,米制糕点偏清甜,好吃不腻人,寓意好!小伙伴们,你吃过这种传统的客家年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