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书写赣南的DNA
——记年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之郭玉芳
“我决意写我活在那里的客家乡土,我要用客家地道的语言,让客家乡土民俗民风活生生地活在我的散文里……”从拿起笔开始写作起,她就抱定了这样一种信念。正如一名读者所赞叹的:简心,一位用情、用心、用生命在书写赣南DNA的优秀女作家。
郭玉芳,笔名简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鲁迅文学院第27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现任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市作家协会主席、市文艺创作中心(赣州文学院)主任、《今朝》《未来作家》两刊主编。历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年《北京文学》优秀散文奖、中国新闻社世界奥运征文奖、江西省委宣传部“中国梦”征文奖、井冈山文学奖等奖项。
鹤堂的书香情缘
上世纪70年代初,郭玉芳出生于上犹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虽是山野农家,却为书香门弟,这也使得她的血脉中流淌着文化的基因。
郭玉芳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家中的祖屋度过的。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大屋,厅堂因面对的山形似仙鹤饮水而被先祖取名为“鹤堂”。在鹤堂的小阁楼里,她读到了家中所藏的中华典籍,读到了伯父留下的世界名著,更因为父亲是村支书的缘故,还有幸得以从小读到一份叫《赣南日报》的报纸,获得了眺望山外世界的窗口。
在那个年代,身在农家,砍柴、喂猪、插秧、割稻……该干的农活,郭玉芳一件都没落下。农闲时,她爱听乡邻们讲农村的各种传奇故事,爱听父亲用深情、质朴的方言念着远在外地工作的伯父和叔叔的家信。虽然物质匮乏、生活艰难,但多年后回忆乡间的过往,点点滴滴却都成为了郭玉芳宝贵的经历与人生财富,成为了她丰富的文学创作之源。
从小学毕业,到进入上犹中学、赣州师范,郭玉芳埋首课业,生活简单充实而封闭。工作后结婚、生育,置身广袤丰饶的尘世,时间被大幅度拖拽牵扯,大体量的阅读被挤得七零八落,书桌一度让位于灶台餐桌。但不管生活怎样粗糙删改,始终有一个文学梦在心中蛰伏。鲜为人知的是,郭玉芳的文学梦成真竟始于古典诗词。年后,郭玉芳开通了网络,开始在一些国内论坛贴自创的诗词作品。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尝试将自己的诗词投稿到《赣南日报》。一星期后,她的两首七绝赫然出现在赣江源副刊上。这仅仅60个字的发表,改变她今后的人生巷道。之后,在报社编辑的提议下,她开始尝试散文写作。又没有想到的是,她一气呵成的散文《孤郁的楼台》竟获得当年报纸的征文奖并广受好评,热情洋溢的鼓励给了她莫大的信心,从此真正进入文学世界里,乐此不疲。
为客家人民存照
身为客家人,郭玉芳深情地爱着养育了她的这片红土地。她的散文介入乡村生活深处,涉及赣南大地的前世今生,自然万物。其积聚十年书写出版的个人首部散文集《被绑架的河流》,因活生生的赣南客家语言生态,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客家风土人情书写,为赣南大地传神写照,为客家人民存照,书写也了客家人的傲然风骨。
她行文总是巧妙地引入客家方言,为文章平添了许多意趣,形成了浓厚的赣南客家气韵。其名作《一坛乡情煨酒》一文写出嫁时作酒的一段,方言运用尤其出彩。“……那次很多男子佬喝得扶墙靠壁,走路打跌倒,几天功夫才从床上爬起。如今,我偶尔回去,遇见那些老成酒糟似的男子佬,他们还拍脑门:‘哎呀——你的细伢子都这般高了!嫁你的时候,酒太好了,又香又雄又上口,后劲大着哩,把我害苦了……’我笑。”这种句子,这种韵味,用规范的语句是写不来的,而用赣南客家的方言语调读出来,更见神采。
语言只是郭玉芳建造赣南客家文化民居的砖瓦,她匠心独运,将这些用赣南客家的泥土制作而成的砖瓦,建造成一栋九井十八厅的客家民居。在这本书里,这栋客家民居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鹤堂。客家人新到一地,落脚开基,门楣上高悬一匾,取一个某某堂、某某第的名字,是一种风气。在这本书中,鹤堂不仅仅是作者年少时居住的房屋,更是一种精神符号。鹤堂人淳朴善良、诚实守信、坚强不屈、乐观进取、淡泊名利的精神充盈了所有篇幅,这正是鹤堂正厅的梁柱,顶天立地,撑起了鹤堂屋脊。几百年上千年之后的今天,客家人早已不是流离失所客居他乡的客人,他们却依旧没有忘记自己是衣冠士族南渡的后裔,对先祖的郡望无一例外地有着强烈的记忆,每家每户的正厅里都庄严地挂着某某堂的牌匾,这是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自信。即使是村夫野老,举手投足之间,也足见潜在的仁义礼智信的滋养。
为红色土地立传
随着创作的深入,郭玉芳不时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赣南的文学DNA源头在哪里?
“一名文学创作人员,如果不能发现自己和人民、社会、时代与地域的切身关系,建立自己的创作领土、体系和“武装”,没有自己的创作立场、风俗和文学语系,就不能创作出属于本土DNA的文学作品。”厚积薄发之后,便有了她的长篇历史文化散文《赣南血型》:这里不见英雄,却处处英雄;这里不见伟人,却站着巨人。清明,写下这句话,我屏住了呼吸。面对中国一隅,江西南端版图……在这篇大气磅礴之作中,郭玉芳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展开叙述,深挖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历史人文和精神生态,谱写了一曲赣南的深情赞歌,一举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单篇优秀奖及《北京文学》年度优秀散文奖,书写了赣南文学创作的新高度。
作为一名从赣南客家乡村走出来的作者,也是客家乡土生活的经历者、参与者和执著观察者、书写者。为赣南客家乡土立传,为时代行进中的乡土中国存照,是郭玉芳始终不变的创作母题。21世纪,置身于人类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大迁徙洪流,客家乡村的传统文化在经历怎样的时代变革,客家族群生活史及现代生存状况、民俗风情的变迁,处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乡土文化生态状况,乡村伦理、生态面貌如何?郭玉芳表示,在今后的创作中,她将通过对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客家文化转型重组,以及客家人不断自我革命进程的观察,不断书写剧变中的乡土变化,这是时代赋予她这名客家文学创作者应有的责任。(记者喻晓佩)
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