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颜金梅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脱贫、酿酒这两件美事儿,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二塘乡工二村村民全都拥在了怀里。
在二塘乡工二村,来来往往的人每天都能闻到酒香味。“香吧?我们酿的酒大家喝了都说好!”12月2日,工二村党支部书记、化隆古醇台青稞酩馏酒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有华向记者展示自己刚酿造出来的青稞酩馏酒。
“当时就想着,肯定要试一下。酿酒我们本身就会,还有政府的支持,这个路子可以走得更远。”杨有华说,酿酒坊目前主要酿制青稞原味酩馏酒,一天可生产—公斤,根据不同的种类进行销售。“它有个特别的名字,叫‘报泉春’,就是让我们在致富路上,不忘党恩,铭记党的恩情,一心跟党走。”工二村“第一书记”陈江说。
纯粮酿造土香土味接地气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青稞酩馏酒坊,只见几名老汉不停地忙碌着,有的摊粮闷粮,有的配糟发酵,动作熟练灵活。浓浓酒香扑鼻而来,酿酒蒸笼上冒着腾腾热气,一股股清澈的“酩馏子”缓缓流进酒缸。
“最近我们接了个大单,来自河南省的务工人员组团订了公斤。”聊起酒坊现在的情况,杨有华的脸上乐开了花。记者了解到,从开业到现在,酒坊已产酒3吨,村集体收入大概有3万元。
走访中,杨有华介绍,工二村的青稞酩馏酒每一道酿造环节都使用来自马阴山的山泉水,酿出的青稞酩馏酒酒香四溢、滋味独特。“村里农作物种植主要以青稞、燕麦为主,而这两样农作物正是酿造青稞酩馏酒的最佳原料。”陈江说,大酒厂都是流水线生产,老百姓喝不习惯,一般价格高,动辄几十几百上千元,老百姓喝不起。还有的酒冒牌太多,老百姓无法分辨,不如来点“酩馏子”,人人喝得起。
传统的酿酒技艺结合工二村独特的水质及“就地取材”的原料,让工二村的“土”酒“土”得与众不同。
“绝对纯粮酿造,不掺一点酒精、香精,酿出来啥样就是啥样。”陈江说,乡村酒坊,虽然设备简单,酿酒却是一丝不苟,酿的酒只呈现白酒最原始的状态。喝习惯了地方酒的老百姓再喝大酒厂的瓶装酒,就觉得没劲!
铭记党恩支部引领强村路
今年6月份,工二村的青稞酩馏酒成功注册了商标“报泉春”。对于一个村级酿酒小作坊来说,这已是高规格的肯定。
“‘扶贫扶志需勤劳,滴水之恩当涌泉,报得党恩祖国好,发家致富奔小康’这句话就是对‘报泉春’这个名字的最好解释。”说起商标名字的由来,陈江说,这个富有特别意义的名字,承载着工二村人饮水思源、对党和政府的一腔感激之情。
不负其名、感恩前行。“报泉春”,简单的商标名字背后,是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蝶变致富村后群众感党恩的故事。
位于省道沿线的工二村是二塘乡的一个纯汉族非贫困村。共有户人,常住人口户人,贫困户29户88人,党员31名。年以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村民收入来源只有种地,产业结构单一。当地有酿酒的传统,而酩馏酒也颇具名气,但由于没有形成产业,缺乏品牌效应,酿的酒也只能自斟,未形成具有带动性的集体经济产业。
美酒和生活都从年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年,陈江来到工二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既然来到村里,就要实实在在为地方做事。”通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他走遍了工二村的家家户户,摸清了每一户的家庭情况。
“只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才能建立起‘造血’机制。”在陈江的带领下,工二村依托基层党组织,积极争取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于年成立了化隆古醇台青稞酩馏酒有限公司。
“老支书曾经带领村里的党员群众拿下了先进党支部的牌子,他一直关心村里的发展,帮助联系学习酿酒的公司。”杨有华说,建厂初期,老支书多方联系,组织人员到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取经”,现场指导酿酒技术,在集体经济起步阶段给予了很大支持。
杨有华口中的“老支书”是原工二村党支部书记闫德寿。过去的工二村是县内、省内闻名的党建示范村、文明示范村,多次获得省市县授予的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老支书闫德寿还曾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我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就想着要为村里、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事情,才能对得起党对我们老百姓的好。”闫德寿说。
抱团取暖艰难时刻敢突围
“村里成立这个酿酒坊十分不容易。”说起酒坊的建立,“‘简’而‘不易’!”是陈江发出的感叹。
年5月,在实地调研和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工二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先锋模范作用,利用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60万元和中央专项扶持资金50万元,在离村口米的一片集体空地上修建了平方米的厂房,平整场地平方米,安装了蒸粮机、发酵池、锅炉、储存罐等相关设备。
“从土建项目到设备购置都需要很大一笔资金,刚开始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村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义务帮助我们修建厂房,为我们省下了很大一笔人工费用,正是因为有了群众的参与,我们才有更足的信心。”陈江说,村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因为工二村党支部带头做示范,帮着群众找思路、谋出路,把群众组织起来实现抱团发展,酒坊的建立才能顺利推进。
年8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酒厂的土建项目全部完工。公司成立后,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吴有明主动申请成了酒厂第一批义务工人。“起步阶段,他们是没有工资的,三个月来,一直如此。”陈江说。
问起起初没有收入的情况,吴有明说:“党的恩情这么大,要全力支持村里的工作,等酒厂收益好起来,我们自然也跟着沾光。”
如今,厂房建起来了,慢慢有了收益,务工的村民也有了稳定的工资。“活也不累,家门口就能领到0元工资,干得可有劲了!”村民杨造姐说。
杨有华告诉记者,有了政府的支持,大家才有了致富的信心,他要守住这个劳动成果,进一步发展做大酿酒产业。
用心酿造美酒盛满新希望
酒坛里的不仅是美酒,也是脱贫致富的希望。
吴有明是村里的低保户,因病导致腿部残疾,从一个精壮劳动力变成一个行动不便的人,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这意味着家中缺少了“顶梁柱”。常年治病的花销,让本不富裕的家更是雪上加霜。此时,家中还有2个孩子上学,每学期的各项费用又是一笔不小的花销。生活的重担,像一座大山,压得吴有明一家几乎喘不过气来。
党的精准扶贫惠及了他和他的家庭,让他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他对党知恩感恩的满腔情怀同时也在感染着同村的乡亲们,感染着帮扶他的干部们。如今,吴有明享受了低保补助,解了燃眉之急,日子慢慢走向正轨。
酒香飘满村民小康路。因小作坊酿造的酒味道香醇,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渐渐小有名气。如今,酩馏酒在周边乡镇销售火热,化隆县城及省内外客商都来订购。“这个酒味道醇香顺喉,喝了口不干头不疼,价格又不贵。”村民谈起酿造的酒就赞不绝口。
“脱贫不忘党的恩情和党的好干部,我家从入不敷出到脱贫,再到现在的生活有滋有味。我相信,在这么好的政策下,自己肯干肯吃苦,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吴有明说。
在和记者的交谈中,杨有华向记者介绍了今后工二村的发展规划:“有了青稞酩馏酒厂,我们下一步要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鼓励贫困户、农户种植青稞,年实现青稞种植亩的目标,并适当调整种植燕麦、黑青稞、黑大麦等经济作物,以满足村办青稞酒厂酿酒的需要,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第一书记”陈江也对今后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有自己的思路。他说,要鼓励村民利用酒糟发展生猪养殖带动养殖业发展,真正将青稞酩馏酒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可持续循环发展的路子。同时,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认真做好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务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真正实现以技脱贫。
如今,村民们都说,党和政府是大家伙儿的有力靠山,是贫困群众坚强的后盾。工二村里一桩桩一件件幸福事儿,离不开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离不开扶贫干部的倾情付出。对未来的生活,大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