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庄村地处仓上镇最西端,因与旬阳县棕溪镇相连,被称为“西关”。曾经,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如今,马庄村成功摘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群众们过上了产业兴、景色美的幸福生活。
“脱贫攻坚无小事,汇小流方能成大海。村子的变化、百姓的笑脸、群众的支持就是对我的最大肯定,也是对第一书记初心和使命的最有力褒奖,驻村工作再辛苦,都是值得的。”县住建局派驻马庄村第一书记刘礼胜坚定地说。
脱贫攻坚以来,县住建局累计投资4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修建文化健身广场平米,广场绿化平米;培育高山洋芋亩,发放奖补资金1.2万元;协调解决农户安全饮水7处,修建水窖5处,铺设水管10公里,解决余户贫困户的安全饮水;协调硬化产业路10.7公里,新修机耕路5公里;完成危房改造18户;帮助贫困户代销农产品4万余元;扶持建成3家市场主体,形成了以种植甜杆、养殖猪牛为主,发展劳务经济为辅的产业发展路子,累计带动余户贫困户就业增收。
产业鼓起“钱袋子”
年,常年在外打工的熊礼山回乡养牛。刚开始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规模很小,每年收入仅能保本。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镇村和住建部门的帮扶下,熊礼山牛圈里的牛越来越多,腰包也越来越鼓,年光荣脱贫,成了远近闻名的专业养牛大户,今年的经营收入已达4万多元,目前牛存栏量达20余头。
“我这个牛与肉牛品质不一样,是耕地牛,口感比肉牛好得多。”据熊礼山介绍,他采取的是“互帮互助”生态环保模式,农忙的时候,他与弟弟免费去帮周边群众耕种;等到秋冬季节,农户把农作物的叶子、酒糟等原料免费给他喂牛,春季他再把牛粪免费送给农户做肥料,这样大家都能得到实惠,也能节省成本。
“路通了,自来水装上了,长效产业也有了,这样好的政策和环境,我们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熊礼山赞不绝口,对于未来的发展思路也很清晰,打算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作物,种一些淀粉含量高的豆类、薯类,补充原料,减少外地调料的资金,再把牛粪等天然肥料利用起来,形成循环经济。
危改托起“安居梦”
马庄村是仓上最远的村,毗邻旬阳县,山大沟深,农村住房条件基础较差,尤其是土坯房,每到雨季,漏雨比较严重。
“以前房子漏雨很厉害,年纪大了也不敢上房子去修。现在好了,屋顶不漏了,地面平整了,山花墙加固了,再也不害怕下雨了,自来水也到屋了。”75岁的陈昌志是年危房改造户,从制定方案到完工入住,全程都是由住建局工作队一手承办。年,老两口被识别为贫困户,如今住在改造好的安全住房里,用上了电灯、自来水,还有时常上门的帮扶“亲戚”,对帮扶工作很是满意。老俩口身体很硬朗,是村上勤劳脱贫的典范,平时养2头猪,种些农作物,生活越来越好。
奋斗铺就“脱贫梦”
“买房子没出钱,就花了3万元装修,房子平米,很宽敞,住在这很方便。”年底,王平安因交通条件落后识别为贫困户。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年搬迁到马庄村安置点的,孩子在外务工,王平安夫妇勤劳脱贫,日子越过越美气。
“我们只管种甜杆,酿酒就行了,酒不愁卖,每年酒一出来,住建局就帮我们联系销售,很快就卖完了。”老俩口种了30多亩地,主要种植甜杆、洋芋、玉米等,是村里有名的种植大户。每年还养2头猪,喂猪的原料都是自己种的玉米和红薯,以及酿酒剩下的酒糟。此外,王平安还是村上聘的护林员。
在马庄村,像熊礼山、陈昌志、王平安这样受到县住建局帮扶、奋力脱贫致富的贫困户,不胜枚举,他们与帮扶干部携手同心,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远。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接续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持续做好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就业支持、群众就业增收等帮扶工作。一定要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成果。”刘礼胜干劲十足,信心满满。
作者:杨菲
—END—
主编:杨宗发丨副主编:汪银春
责编:陈泽培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