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谢春晖通讯员戚嘉敏徐蓓梨钟能俐应国妹刘瑞雪部分摄影傅海敏人间烟火,是百姓生活中的冷暖,也是城市底气与温度之所在。提起杭州下沙,大家会联想到啥?有人想到了下沙草莓的酸甜,有人想到了下沙大麦烧的醇香,也有人想到的是金沙湖畔的高楼林立,还有人被勾起了上大学时的青葱岁月……这或许就是下沙的烟火气吧。这股烟火气,是生活在这儿人们的日常,也是这片金沙热土的城市魅力与底蕴。此前,下沙街道开展了“下沙烟火气”征集活动,得到了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累计收到各类征集投稿50条,其中不乏精彩的文章、珍贵的图片和视频。即日起,杭州市钱塘区下沙街道联合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推出“下沙的烟火气”系列报道,带你换个角度认识一个有滋有味的下沙。杭城入冬,气温骤降,今日(12月7日)大雪,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来了。靠什么来御寒?下沙人有自己的“土办法”。“来上一口下沙大麦烧,保准全身暖和,再刺骨的寒风也不怕了。”这大概是很多下沙人都会给出的标准答案。冬日里,杭城会飘出炒栗香、酱鸭香、年糕香,但这股四溢的大麦烧香是下沙独有的。大麦烧,顾名思义就是用大麦酿制的烧酒,在一些地方也被称为“土烧”。(下沙大麦烧)连着下沙地名的大麦烧,对于无数下沙人来说,不仅是挑动舌尖的佳酿,更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与深情。1】“那时候,酿的酒给人喝,酒糟有妙用”往事如昨,下沙老酿酒师的独家记忆在下沙,会酿大麦烧的酿酒师傅不少,但像金元水和金荷花一样,夫妻搭档酿一辈子的很少。今年75岁的金元水和74岁的金荷花,住在钱塘区下沙街道中沙社区。从20岁出头开始学习酿大麦烧,一直到搬入拆迁安置房后退休,两人满打满算酿了大概50年。虽说算不上第一代下沙大麦烧酿酒师傅,但老两口酿的大麦烧至少香了三代人。(金元水和金荷花最后一次酿下沙大麦烧时的留影)“下沙人在这片滩涂地上生活了多少年,下沙大麦烧就有多少年的历史了。”金元水说,和大部分下沙人一样,大麦烧的根应该在钱塘江南岸的萧山一带。当年因为钱塘江坍江,第一代下沙人从江南岸,来到北岸这片滩涂地上开荒定居,他们带来了方言、习俗,也带来了大麦烧。“大家都以为大麦烧就是给人喝的,但老底子酿大麦烧真正的作用是做饲料,最宝贵的是酒糟。”金元水说,这段往事如今很少被人提起,但这才是一个酿酒师傅最独特的下沙大麦烧记忆。四五十年前,下沙还处于开荒围垦的年代,大麦是下沙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家家户户都种。“每年夏天收完麦子后,大家都会留下一些酿大麦烧。”金元水说,每年七八月开始,就进入大麦烧的酿制期,一直要忙到来年三月前后,最忙的就是年脚边了。刚开始酿酒的时候,金元水和金荷花是跟着需求走,哪里有人家要酿酒了,他们就带着酿酒工具过去,在空地上搭个土灶开始酿酒。(酿制大麦烧时,用于大麦发酵的陶坛和大麦)“一般几户人家凑两三百斤麦子,酿一次大麦烧,酿出来的酒和酒糟再按比例分一分。”一坛大麦烧酿出来要经历六道工序,耗时最少一个月。大麦洗净后,用大锅煮熟、冷却,拌上酒曲后装入家家户户都有的陶坛里发酵至少一个月,然后再取出蒸馏,方可得到甘冽醇香的大麦烧。“人嘛,喝点酒,但当时酒糟才是家家户户最宝贝的东西。”酒糟要拌在番薯藤和米糠里,用来做饲料。(30年前,下沙人酿制大麦烧的场景)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像现在,农村人家都养猪,吃农家饲料的猪长得慢,卖相也不太好。“猪吃了拌着大麦酒糟的饲料会长肉,而且肉质变得光滑肥美,卖相也好了。”金元水说,吃着大麦酒糟长大的猪,往往都能卖个好价钱。金元水和金荷花酿了一辈子酒,靠着酿酒养大了三个孩子。如今,老两口已经当上了曾祖。五六年前,搬进拆迁安置房后,也放下了酿酒这份工作。(金元水酿制大麦烧的老照片)“最后一次酿酒的时候,有人来给我们拍了一组照片,也算留了纪念。”金元水将这组照片塑封好,装进相框,放在了卧室的床头柜上。2】矿泉水瓶装的下沙大麦烧胜过茅台酒“这份滋味,只有下沙人懂”酿大麦烧收山前,金元水酿了多斤大麦烧存在几个大陶坛里。“下沙大麦烧存得越久越甘甜,我等着小孙子结婚时候,招待客人呢。”金元水笑着说。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下沙人的饭桌上也出现了各色各样的酒。“茅台、五粮液、洋酒……我都喝过,但喝来喝去,还是大麦烧最有滋味。”50岁的下沙居民顾师傅说出了大部分下沙人的心声。在下沙街头,随便找个下沙人问,什么酒喝起来最有滋味?八成会告诉你——大麦烧。(存在坛里的下沙大麦烧)令人回味的,是酒中蕴藏的底蕴和厚植在下沙人身上朴素且努力的品质。老底子为了谋生活,下沙人会在冬天小潮汛期到钱塘江里抢潮头鱼。“这可是玩命的行当,要跑过潮水就得穿的少。大冬天的,江水冷得刺啊,闷上一口大麦烧再往江水里冲,就不冷了。”顾师傅说,不止抢潮头鱼,冬天去挑围垦,去江上捕鱼,但凡是与天寒地冻沾边的劳动,下沙人都会备上一口大麦烧。(下沙大麦烧)“茅台是要品的,下沙大麦烧是要大口闷的。”金元水道出了其中的奥秘。现在,最贵的下沙大麦烧价格也不过是十四五元一斤,价格特别亲民。在下沙人的酒席上,装在矿泉水瓶里的大麦烧,往往比精致包装的品牌酒更抢手。“名贵的酒是拿来招待客人的,我们自己人喝喝下沙大麦烧就够了。”金元水说的是下沙人的待客之道,也是下沙人深入骨髓的节约。留学归来的小沈,偶尔会陪着家里的老人小酌几杯下沙大麦烧。“韩国的烧酒,日本的清酒……在国外拿起酒杯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总是,爷爷坐在饭桌前提着大碗喝大麦烧的模样。”这大概就是乡愁的味道吧。每天晚餐,75岁的金元水,50岁的顾师傅都会雷打不动地拿出酒杯,倒上一杯下沙大麦烧。“开心时是助兴,难过时是解忧。”总之,人生百味,这顿下沙大麦烧不能少。3】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个冬天,这份醇香准时报到如今,在下沙,像金元水和金荷花这样的自酿下沙大麦烧的师傅已经几乎看不到了。不过,这份下沙人最爱的味道,并没有因此失传。(冬天里的大麦烧)下沙西北角的外翁线边,下沙酒厂依旧开工。每年的冬天,便是酒厂酿制下沙大麦烧最火热的时候。清晨,毗邻下沙酒厂的星野社区都能闻到一股若隐若现的大麦香气。从煮麦到拌酒曲灌坛发酵,再到蒸馏取酒,从步骤上说,和几十年前无差。“下沙大麦烧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技艺留下来,替一代代下沙人守住这份滋味。”下沙酒厂的相关负责人说。(酿酒车间里,师傅们忙着酿制大麦烧)当然,随着下沙酒厂的发展,在保留传统的制作工艺的同时,酿制下沙大麦烧的过程中也运用了新设备,引入了新的操作规范等。“酿出来的大麦烧更细腻,口感更好。”(储存中的下沙大麦烧)每年新酿的大麦烧,会灌入到一个20斤装或40斤装的酒坛里。坛口铺上薄膜、荷叶和笋壳,再用泥或石膏封坛,然后入库储存。从储存的那天开始,大麦烧一天天地甘甜、醇厚起来,再开坛时,清香四溢,入口柔和、甘冽。寒冬到来,这口属于下沙人的醇香,已经悄然来到。不过,还是要提醒一句:下沙大麦烧虽好,可不能贪杯哦!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