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记者从省生猪产业专班获悉,年,贵州生猪产业遵照“”产业链推进模式,以“稳定”为主旋律,加快形成了布局合理、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年,贵州生猪产业将从“稳、步、前、进、开、新、局”七个方面展开。
抓生猪生产供给“稳”。落实《贵州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将年出栏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纳入全国和全省生猪养殖场系统备案,挂牌建立生猪四级产能调控基地,稳定规模猪场在个以上。逐级分解下达能繁母猪存栏任务,加大可乐猪、香猪等地方特色猪产业化开发。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个以上,开展国家级和省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创建。
抓链条建设大迈“步”。加强产业链育种环节建设,指导德康农牧等企业加强生产性能测定和种猪选育,力争1至2家种猪场入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建成存栏头以上现代化标准化种公猪站1个以上,提升瘦肉型猪育种创新和供种能力,持续支持“黔猪配套系”选育。加强产业链加工环节建设,支持建设现代化精细化屠宰分割加工生产线1至2条,大力推广热收缩包装、气调包装、真空贴体包装等保鲜包装技术。巩固招商引资成果,加强与双汇集团沟通协调,指导黔南州加快推动双汇集团在贵定项目落地建设。加强产业链销售环节建设,支持盘州市利用盘县火腿获纳入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产品清单的渠道。
抓降本增效大向“前”。推动富之源贵阳综合保税区万吨饲料原料集散及饲料加工中心加强与省内饲料企业合作,降低饲料原料采购成本。加大酒糟、菜粕、基料等农副产品利用,开发特色饲料产品2至3个,农副产品饲料化利用能力再提高30万吨。围绕养殖基地建设青绿饲料基地20万亩以上,推广“四个三”模式(即:种植三种以上青绿饲料、替代三分之一精料、降低三分之一成本、增加三分之一收益),促进优质特色猪养殖降本增效。持续开展“大场带小场”行动,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组织方式,鼓励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家庭牧场以产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合作和联合经营,新增合作社和现代家庭牧场个以上。
抓质量安全大推“进”。聚焦兽药残留、非法添加、违禁使用、私屠滥宰等问题,加大巡查检查和监督抽查力度,打击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兽用抗生素专项整治行动和生猪屠宰监管专项整治行动,指导培训人员人次以上,抽检样品批次以上,检查生产经营企业家次以上。
抓品牌打造大展“开”。开展贵州土猪风味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等指标品质测定分析,为贵州土猪品牌打造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培育“盘县火腿”“黔北黑猪”“毕节可乐猪”“从江香猪”“江口萝卜猪”等区域公用品牌5个,集中培育富之源、五福坊等知名企业品牌3个以上。做大做强蔬菜汁猪肉干、贵州风味肉、黔式香肠、凉都跑山猪等产品品牌。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力争新增认证产品1至2个。
抓科技引领和创“新”。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作用,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优质高效品种培育、高效饲养管理、重大疫病防控、精深加工、养殖设备与养殖工艺融合等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取得1至3项原创成果或关键技术突破。打造科技示范基地20个,推介最新创新成果,提高成果集成配套水平,形成简单有效适用的“技术成果包”“产品成果包”“装备成果包”5至10个。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修)订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5个以上,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指导养猪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对标粤港澳大湾区等目标市场,研究制定生猪团体标准。
抓绿色发展破困“局”。大力推广猪-沼-菜(粮、果、茶)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10个。持续推动生猪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指导开阳、播州、习水、威宁、玉屏等9个生猪县(区)探索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机制,实现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设施装备配套率达%。持续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加大有机肥使用比例。严格执行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加强饲料中超剂量使用铜、锌等问题监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编辑金忠秀
编审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