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年代,茅台酒怎样生产这组文物告诉你

自年国营茅台酒厂成立以来,已走过70个春秋,茅台酒厂的峥嵘岁月,在一张张老照片中一一呈现时光无声,旧物无言,它们见证了茅台的发展历程,向后人诉说着往日的茅台故事,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以下这组照片,一起重温茅台酒的那段历史。

上世纪五十年代茅台酒厂工人上甑照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茅台酒厂烤酒灶照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茅台酒厂磨曲机照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茅台酒厂打糟机照片

文物简介

这四张图片分别展示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茅台酒厂工人上甑照片、上世纪五十年代茅台酒厂烤酒灶照片、上世纪五十年代茅台酒厂磨曲机照片及上世纪五十年代茅台酒厂打糟机照片,目前收藏在茅台集团档案馆中。

在年7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经相关专家鉴定这四张照片是茅台酒厂建厂初期的历史见证,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为一般文物。

文物背景

茅台酒厂建厂之初,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工人的工作环境也非常恶劣,住房和厂办公室基本上是土墙搭木头结构,有的甚至是用废酒瓶堆砌成墙再糊上黄泥,部分房顶盖的是杉树皮和油毛毡。

没有生产供水系统,工人在数九寒冬仍要下河挑水烤酒,脚上经常冻伤开裂;六月炎热天没有通风设备,晾堂里的出甑酒醅靠自然降温,在热气腾腾的酒糟中翻掀打糙,还要在熊熊燃烧的灶膛前勾火添煤;生产用粮、煤等全靠工人们肩挑背驮,有时还要开荒种地,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茅台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背不离背、手不离掀、肩不离担”,这些都是当年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

这四张照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时茅台生产设备的落后及生产环境的恶劣,然而即使是在这样落后恶劣的生产环境下,在这样的手工式小作坊的运作下,依然生产出满口留香、回味悠长、举世闻名的茅台酒。可见多么厉害的茅台人啊!

文物拓展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茅台人“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对一系列生产设备进行了改造:年使用自制鼓风机后,缩短了冷却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年初工厂自制电动打糟机进行碎糟,提高了工作效率。

年,大胆地尝试蒸汽烤酒,后来这一成果推广到全省的白酒行业,使白酒生产丢掉了烧火天锅烤酒的落后办法。

年,自行设计、安装了一台3吨行车和活动甑,改善了下窖、起窖、下甑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工序,制酒生产开始甩掉了背篼背酒醅的重体力。

行车的使用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劳动强度,缩短操作时间,节约了能源,把茅台人从祖辈的背驼、手磨的苦境中解放出来,原始的手工工艺操作和笨重低效的体力劳动上升到半机械化、机械化操作。

一代又一代的革新,智慧勤劳的茅台人靠自己的发明创造,走出了一条继承创新之路,从根本上改善了工人们的劳动条件,减轻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茅台酒的生产效率。

如今,茅台早已走出当初的困境,一路披荆斩棘,从一个小作坊成长为世界级企业,但茅台仍然不忘初心,坚守工艺,不忘前辈的汗水和努力,始终发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继承创新、争创一流”的茅台精神!

来源贵州茅台

编辑陈颖

编审向永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