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侯琎报道金秋十月,位于山西长治沁县的汾酒原粮基地,连片的火红高粱整齐列队于沃野上,一串串饱满的穗粒随风摇摆,汇成一片壮美的丰收盛景。十余天后,这些优质高粱跨越百余公里,将被送到杏花村汾酒车间,华丽蜕变后,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滴滴清香汾酒。
山河视频的直播团队在沁县高粱地前向观众介绍汾酒原粮基地。
10月10日,“走进汾酒第一车间——全国主流媒体原粮基地行”活动走进全国绿化模范县——长治沁县,全国各地线上线下家主流媒体的记者在万亩高粱基地,感受汾酒源头的芬芳和丰收的力量。
10月,沁县汾酒原粮基地的高粱迎来丰收的时刻。
“走进这火红的高粱地,好像就闻到了汾酒源头的香味。”“都说酒是高粱在大地上写下的诗,今日一见,名不虚传。万亩高粱地远远望去太美了!”几位来自南方的媒体记者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壮观的高粱地,不由得发出感叹,同时对汾酒的品质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和更高的期待。
汾酒“中国酒魂”的清香秘密很大程度上需归功于汾酒原粮基地。原粮基地是汾酒生产的第一车间,是汾酒“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布局的开端,也是汾酒项标准体系运行的基石;更是中国酒魂信仰管理体系落地生根的最前沿。
原粮基地里,结满硕果的高粱组成一片红色海洋。
据汾酒集团副总经理常建伟介绍,不同于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产品,属于国家战略储备品种,汾酒所需酿酒高粱、制曲用大麦、麻豌豆均属于国家小品种杂粮系列,且用途相对狭窄。为保障汾酒生产需求,根据三大原粮农作物生长与轮作特点与区域环境优势,选择在国内原粮主产区、核心区、优势区空间布局。
“测天下吉壤为我所种,汇天下好粮为我所用。”黄土地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让沁县成为汾酒在汾河流域“黄金地带”的高粱基地之一。沁县是首批入选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名单的市、县之一,境内没有任何工业污染,平均日照时间可达小时以上,土壤肥沃,极适合高粱生长。
截至现在,全国汾酒原粮基地已达万亩。山西区域内高粱基地种植规模已有34万亩。“目前,沁县发展高粱种植面积8万余亩,遍布11个乡镇个行政村余农户,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沁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司慧军表示。
记者们对养殖基地吃着酒糟、自由自在的牛充满好奇。
左手边是丰收的高粱地,右手边是养殖基地的肉牛自在踱步。媒体记者们纷纷好奇地提问,这汾酒原粮基地和养牛有什么关系?站在牛舍前,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这里的架子牛是吃着高粱酿酒产生的酒糟长大的,每日采食后可自由活动,基地还会定期给牛按摩,保证了肉牛的品质。同时,牛粪经高温发酵、脱水、烘干后还田,满足汾酒高粱基地所需的有机肥料。
近年来,汾酒按照前向后向一体化和“从田间到餐桌”的发展思路,依托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通过汾酒投资的沁县肉牛养殖场,把酿酒酒糟和沁县汾酒高粱种植基地相结合,推动完善从“种植、酿酒、养殖、秸秆及牛粪肥料化还田”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全国主流媒体走进汾酒第一车间。
此次走进高粱基地,每一个人都看到了一瓶汾酒的源头纯净;看到生态闭环打造的绿色产业模式创新;看到汾酒如何竭诚付出、十年砥砺的坚守;看到汾酒在中国白酒“国际品质”制高点上的“品质革命”;看到汾酒助力乡村振兴领域不遗余力所践行的社会责任……
“未来,汾酒将努力把沁县肉牛养殖场打造成为全国白酒行业‘有机、绿色、高效、循环’的产业链循环示范工程、标杆工程,服务三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企业地方优势结合、共同发展。”常建伟说。
“十四五”开局之年,年,山西汾酒半年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整体发展实现了“开门红”,剑指汾酒全面复兴,汾酒正在跑出新发展加速度。
中国酒魂,活态为魂。清香天下,未来可期。
(责编: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