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时,水稻除了吃以外,还有什

白癜风应该怎么治 http://m.39.net/pf/a_7585947.html

稻在中国成为主要粮食,至今大约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稻是水生植物,颜色为白,种类很多,除了做主食之外,还可以拿来酿酒。

稻在种植时不分地力良好与否,水质若好就能使稻米发育也好,因此被称为“水稻”。

《本草纲目》记载,古时稻分为粳与糯。稻的品种发展至汉代已有粳、籼、糯米三大种类,粳米适应气候的能力最强,因此产量也最多。

北方因水利设施发展较早,因此种植的稻米种类也比较多,《齐民要术》中种植于北方的水稻品种就多达二十四种。

《齐民要术》

糯米常被拿来酿酒。《世说新语》中就有一则故事,记录了“收成”与“酿酒”的关系。

孔群喜欢喝酒,王丞相劝他别多喝——看看那覆盖在酒坛上的布,过一段时间就腐烂掉了。孔群却回答王丞相说,用酒糟过的肉更不容易腐坏,以此来作反证,为自己提出了继续饮酒的正当理由。

孔群也曾写信给亲朋好友说,田地收成了七百斛秫米,但还不够拿来酿酒。七百斛也就是七百石,七百石就是七千斗,七千斗秫米拿来酿酒都不够孔群喝,可见孔群饮酒量之大,令人咋舌。

魏晋南北朝时,稻米扮演着“维系民生大计”的角色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多种水稻,如紫芒稻、蝉鸣稻等等,其中记有各类稻子成熟的月份,兼记种稻法、拔草、灌溉等农作要点,可见得稻米的种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依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魏志夏侯惇传》亦记载夏侯惇做陈留济阴太守时,当地发生了大旱,加以蝗虫四起,此时太守夏侯惇以身作则,以亲自率领将士种稻的方法,来安定百姓的生计。

夏侯惇画像

地方官对稻米的重视,亦可从《晋书陶侃传》中得到例证。陶侃见路人随意摘取未成熟的稻穗而动怒,并且以刑法处罚他,充分表现出地方官爱惜、重视农作的价值观。

随着稻米的普及化,在魏晋南北朝时人的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其踪迹,如《世说新语》中有一则较为隐喻的故事。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

在这则故事中,所谓的“道家”,即是当时流行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顾名思义便是使丧病的人家出米五斗,以作为供奉,便可消灾祈福。

由于当时的局势变动,牵系着百姓的生活,人们对安定感的需求大增,因此将希望寄托于此类宗教仪式中,这也成了道教民俗信仰能够逐渐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稻米在当时人们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之重要不容置喙,但《世说新语》中却记载了一则简文帝错认稻米的轶事。

简文帝在路上见了稻子,却不知道那是什么植物;左右随从回答后,简文帝便产生了尴尬和懊恼的情绪和反应。

简文帝虽贵为人主,但稻米是重要粮食之一,扮演着“维系民生大计”的角色,身为帝王确实应该多关心、认识这些百姓赖以为生的作物。

魏文帝曹丕剧照

“文艺青年”魏文帝就曾写下《与朝臣论秔稻书》,赞扬新城的秔稻能“五里闻香”;晋朝郭璞的《木禾赞》云:“昆仑之阳,鸿鹭之阿。爰有嘉谷,号曰木禾。匪植匪艺,自然灵播。”以简洁有力的文字赞颂大自然所赐予的、传播生长于天地间的嘉美稻谷;南朝齐春秋记载范云以稼穑之艰难,劝谏文惠太子要体会农人的辛苦,并以珍惜粮食为务,以贪图宴乐为戒……

稻米是人们“以物易物”的实物货币之一

稻米除了是人们维生的粮食之外,同时也在经济体系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其时代背景较为动荡之故,可说是经济作物价值高涨的代表性时代。

这样的现象可推溯至东汉时期,如《后汉书朱晖传》云:“谷所以贵,由钱贱故也。”粮食与钱币的价值有时互有消长,钱币价值低贱的原因除了官方铸钱过多之外,若是天灾造成作物收成不佳,也会提高作物的价值。因此,当时稻米成为人们“以物易物”的实物货币之一。

《晋书食货志》中也提到,当时官方货币产生了通行上的问题,在不敷使用的状况下,魏文帝干脆明令百姓以谷物和布帛作为交易的实物货币,也反映了社会经济交易的实际状况。

魏文帝曹丕剧照

当时以出任官职之人来说,因当时经济因素所致,也常以粮米做为薪饷,《世说新语》中便有“王经少贫苦,仕至二千石”的记载。二千石米的职给,在当时可说是高官厚禄,除了世袭的贵族可有如此待遇之外,一般人要得到这么丰厚的薪饷,是十分困难的。

因稻米具有经济价值,所以贵族也多有“以米赠贤”的举动,《世说新语》记载郗超仰慕贤才,所以寄了许多信给释道安,还加送千斛米展现自己的诚意,期望能打动释道安。

“送米千斛”在当时算是盛情之举,使得释道安不得不回信叫郗超不要如此挥霍米粮。同样有送米之举的还有陶胡奴。

“王修龄尝在东山甚贫乏。陶胡奴为乌程令,送一船米遗之,却不肯取……”

陶胡奴身为乌程令,竟可送一船米给贫乏的王修龄,读来令人颇为惊异。而王修龄因陶胡奴本出于寒门而严词拒绝,也可见当时门第观念之严峻。

释道安雕像

相关赠米之举也可参看《梁书邓元起列传》,其中记载了邓元起年少时气度不凡的轶事。

“元起问田人曰:‘有稻几何?’对曰:‘二十斛。’元起悉以施之。”

佛教在魏晋南北时期处于发展兴盛的阶段,邓元起年少时便能礼遇沙门僧人,致送僧人当时所收成的二十斛米粮。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这代表邓元起能慷慨地礼遇佛门,时人也以此评价邓元起的人品佳、有大气度。

由以上几个例子看来,我们能从稻米的控制权窥探到当时社会的经济变动情况,并且也能以“赠米”的大手笔来推测当时的经济活动——的确偏重以“粮食交易”为主要取向。

除此之外,如齐朝王融的《谢敕赐米启》、北周庾信的《谢赵王赉米启》等等,内容都是用来表彰对方赐米的恩德。可见,稻米在馈赠和赏赐的社交功能中,实在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稻米也成了品评人物的标准之一

稻米除了身为主要粮食以外,在魏晋时代“崇尚品评”的风气下,也成了品评人物的标准。《世说新语》中也有几则相关品评人物的记录,说明稻米也曾被拿来做为评论文词。

“世称‘庾文康为丰年玉,穉恭为荒年谷’……”

以“丰年玉”比喻庾文康人才俊秀、是盛世之中治理国家的良才;而以“荒年谷”形容穉恭,认为他能于乱世中开创新局,是珍贵有用的人才。

两人才干同样出众,在各有所用的情况下,以“荒年谷”来形容穉恭显得十分生动贴切。

《世说新语》

《排调篇》中有一则记载王文度和范荣期两人互相谦让的故事。年纪小、职位高的王文度,和年纪大、职位低的范荣期,同时被简文帝邀请。

这两人在门口推让,要让对方先进门去,互相推辞了许久以后,还是让职位高的人王文度先进去。

王文度心中觉得不好意思,便称自己是“糠秕”;范荣期听到之后,也回说王文度如果是“糠秕”的话,那自己不过如“沙砾”一般而已来自谦。

“糠秕”和“沙砾”同样带有贬抑的意味,这是自损的比喻。稻米去除外壳所剩下的糠秕难以下咽,时人视其为无用之物,多将之丢弃。

因此,王文度以“糠秕”自喻,立时可明了糠秕在人们生活中的评价,可以说是十分有趣且生活化的用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