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史前时期家畜诞生的那一刻,饲料也就随之而生。从词料资源角度看,史前牲畜吃的第一口饲料,无论精粗,实质上就可以理解为饲料资源的第一次开发的结果。饲料是牲畜生存和生长的物质基础,因此历朝历代都很重视饲料资源的开发,这项工作也基本上没有随朝代的更替而停止过。秦至元时期,我国在词料利用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在饲料的开发、词草的利用、牲畜的喂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诸多的经验积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畜牧业乃至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秦至元时期饲料利用的影响
饲料科技经过不断地积累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体系。不得不说,秦至元时期,勤劳的先人们凭借自身的智慧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创举,在词料科技上亦如是。明清在饲料科技上的很多创新便是受前朝影响、汲取前人的经验,加以拓展深入而来。不仅如此,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饲料的发展对推动畜牧业乃至农业的进步都有深远意义。
饲料资源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己经有了一个庞大的体量。明清延续“充分利用”的传统,又新开发出了多种资源。在猪的饲料方面就充分体现了这个观念,猪是杂食性家畜,能利用的青粗饲料种类很多。明清时期的劳动人民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认为只要无毒,不论草叶菜根都可采集喂猪,因而榆叶、萝卜叶及水生植物泽菜等此时便己用来豢猪了。此外,在牛、马、羊等牲畜饲料资料的挖掘与利用上,也都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尤以麦麸、籽实类为众。家畜的豢养方式由放牧到圈养与放牧相结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圈养必须由人工喂饲,自然就对饲料的加工和牲畜的精细化喂饲有一定的要求。从最开始简单的一个“饲料种植——词料采摘——饲料喂给”的过程,到“细判”、“铡切”、“蒸煮”、“发酵”,循序渐进。发展到明清,人们在给牲畜喂饲之前,普遍都会对词料进行不同程度地加工处理了。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发酵法了,发酵是元代了不起的创造,当时主要是将马齿苋加上泔水、酒糟发酵来喂猪。到了清代,发酵法还普遍应用到了苜蓿上,其具体方法与马齿苋发酵类似,在传承元朝的基础上亦有了新的拓展。
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我国的农业历史绵延了几千年甚至数万年。自古以来,动物和植物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畜牧业和种植业是农业的基本构成,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秦汉时期,优质饲草苜蓿从西域引入并推广,这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苜蓿草质优良、营养物质丰富,各种畜禽均喜食。它对良种马的繁育、对大型牲畜牛马的体质和挽力的增强,都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北魏中前期,畜牧业生产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尤其是《齐民要术》问世,对词料的配制和及其在牲畜不同生长阶段的饲喂上都提出了细致的要求。至此,前期受战争频繁影响的畜牧业才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
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饲草和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解决好词料问题,才能加快畜牧业发展。现如今,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升,也为畜牧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畜牧养殖户从过去的全力注重肥育、提高牲畜数量,到如今的科学喂词、科学养殖,提供绿色肉制品,顺应当代消费潮流,这些都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不得不说,前人在饲料利用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秦至元末时期,饲料的不断发展不仅影响了各阶段畜牧业发展情况以及明清时期的一些饲料利用状况,在当时的社会活动、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也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经济上,饲料的发展对经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饲料发展降低了畜牧成本。另一方面,对词料的调制、加工,肥育喂饲提高了畜牧收入。文化上,古代传统农业思想文化对饲料的利用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反之,饲料的发展对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其一,对耕作文化的影响。饲料何时储存,饲草何时种植及何时收割己经成为了人们劳作的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耕作文化,更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二,对生态文化的影响。传统生态农业的核心就是生态词料,废弃物的词料化便是生态农业的开端。人们将自身无法消化的麸糠、吃剩的残羹冷炙等拿来喂牲畜,变废为宝,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大大减少了浪费。直到现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还保留着用麸、糠以及剩菜剩饭喂猪的习惯。此外,对于农田而言,牲畜产生的厩肥亦是极好的有机肥料,对增加土壤肥力颇有成效。
秦至元时期词料利用的启示
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有“物尽其用”的意识,即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不浪费。这一点在生产资料不充裕的时代更是被应用到了极致。自身温饱都成问题,更不谈以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去喂牲畜了,于是便就地取材寻找可利用的词料源来满足牲畜的营养供需。随着饲料资源的不断充足与发展,又进一步提出了精细化的要求,还会依据牲畜习性区别饲养,这些都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古往今来,中国人都秉持着”充分利用“的观念。不仅竭力挖掘可食生物资源,在开辟牲畜的词料资源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古代社会,人们自身温饱问题尚不能得到基本解决,更何谈用大量粮食饲养畜禽。因而,劳动人民除了将人类吃剩的残羹冷炙或无法食用的作物秸秆充作饲料外,还积极引进外来饲草,就地取材,利用一切可利用之物,不断寻求新的词喂之料。
总而言之,古代劳动人民在饲料的选择上不拘一格、相当灵活,可喂牲畜者,皆取而词之,这和欧美习惯添加玉米等配合词料的喂法是不同的。值得称赞的是,古人在词料选择与利用上的思路符合我国资源现状,能有效地解决词料资源的短缺问题。直至今日,这种传统观念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秦汉时期广辟饲料资源,苜蓿的引进可谓是我国饲料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于汉唐养马业的繁盛功不可没。到了魏晋南北朝,词料利用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精细化了无论是饲料的选择、饲料利用原则,还是饲料的加工和管理上都有相当细致的规定。可见,先民们在牲畜牧养上己经不单单只是让它们“吃得饱”,而是开始讲求“吃得好”了。
至隋唐,人们对饲料的利用己趋近专业化了。这一时期,出现了掌管饲料的官职和规模化的饲料基地。值得一提的还有《唐六典》中完备、系统化的传统饲料利用标准,这在我国古代饲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宋元时期在饲料利用上更是有了一个质的突破,不仅对饲料专管官职进一步细化、严格保护管理草场等,还发明了“三和一缴”饲料调制法、发酵饲料等。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对饲料的利用己经有了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创新,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结语
今人观之,对古代饲料利用的概况加以整合及梳理,不仅能从微观饲料中探知古代宏观畜牧业的发展,亦能为汲取中国传统农学精华、发展现代饲料科学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秦至元末不同时期词料资源的挖掘、饲草的加工与管理技术,饲料利用上的精进及新词料的发明,无不凸显了古人的勤劳与智慧,超出我们的想象。古人在饲料利用上的一些具有历史开创性的经验与总结,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予以后人指导作用、意义深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