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再松,是黔东南州锦屏县启蒙镇三合村的村民,村里人叫我“林哥”。 曾经,我也是一个有梦想的人。90年代我当过民办教师,心里想着的是——知识改变命运。耕耘三尺讲台十余载,就是想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出茂密的山林,也包括我的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到年,我的三个女儿都已经出嫁到山外,成为人们羡慕“城里人”。我与老伴及孩子也成江浙一带的“打工者”,我们一家终于走出大山,我们相信:只要奋斗,幸福生活就在眼前。
年9月,随着妻子腰部一阵疼痛,我们家“城里人”的梦“灭”了。妻子突发疾病,急需进行肾脏手术,所有积蓄,一夜掏空。同年11月,我因积劳成疾,医院。为了不拖累孩子,不得已,我与妻子回到我们曾梦想离开的地方,我的山村,我的山林。 也就是那年,我被评为了贫困户,成为政府“头疼”“着急”的贫困户。缺乏劳动力,家里唯一可靠收入就是女儿们的接济。 通过两年的休养,经山里清新空气的湿润,我和妻子的身体慢慢好转。更幸运的是,除了政府和村支“两委”以及村里人对我的帮助,县里还安排结对帮扶干部“扶持”我,是他们让我重拾梦想。年以来,我家先后得到扶贫政策帮助涉及6类22项,涵盖种养殖业、医疗、就业等。仅小猪儿,就给我家先后发放了8头。不要小看这些猪仔,它是我家的“宝”。
“生态古法养殖的猪,我帮你卖,价格比市场价高。”帮扶干部的一番话,让我萌生一套“生态”“致富”经。猪食用煮,饲料主要用酒糟和青料,烧酒器具用木,水用山泉水,米是自家种的田里长出来,田里肥料来源猪粪、山草等,一切来源自然,来源于山林。这种“生态古法”养出来的猪,酿出来的酒,被我的帮扶干部转发到了网上,成了“网红”。现在我酿出来的酒,在城里有了固定的客户,养出来的猪也成了年终紧俏“年货”。 现在,我家不仅喂猪,还养鸡、鸭等。每月产酒斤,每年喂猪4头,还加上鸡鸭等,年收入就可轻松超过“国标”贫困线。就是这曲“生态经”,让我年脱了贫。 年初,我被聘为护林员。也许是与山有缘,与树有缘,正如我的名字:在松——栽松。如今,每天行走山涧,穿梭山林,顺道拾些干柴,亦或躬耕山间平地,种几担粗粮,酿许小酒,就是我的一日。惬意之间,我思考着:我不会离开大山,我要护好林,养好树,念好生态经,走出致富路。
龙见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整理 编辑刘娟 编审田旻佳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