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阳美味丨柴火灰煨鸡蛋,乡村生活的记忆

在衡南县茅洞桥一带,都是连绵起伏的丘陵,难得见几块平地,房屋依山傍水而建。农户烧的是柴火灶。一种方形的半人高用土砖(或红砖)沿墙根砌成的台子,灶台中间留2个圆形的大孔,下面烧柴火,上面放锅。锅是铁匠铺打的双耳生铁锅,大的叫龙头锅,平时用来煮潲水喂猪、牛,偶尔用作熬糖、做豆腐汆浆、炒花生、炒瓜子、烧水杀猪烫毛等,小的做菜。灶台外是煮饭的鼎锅,生铁铸造,上半部大致呈圆柱形,下半部呈圆锥形,同样为生铁铸造的盖。鼎锅挂在屋梁垂下的铁钩(铁链),或架在铁撑架上,撑架是一个圆形的粗铁圈,焊接3根铁杆,可以立在地上。鼎罐装水,淘米放入鼎罐,在鼎锅下烧火,待水开,蒸汽噗噗往外冒,将鼎锅盖顶起又落下,叮当作响。撇去多余的米汤,把火苗熄了,把鼎罐直接放在炭火上,不时挪动以受热均匀,慢慢地有了香味,饭就焖熟了,一般鼎罐底有金黄色锅巴。顺便揭开鼎锅盖,在饭上面放一碗前餐剩下的干萝卜醡炒腊猪脸、酒糟煮鲫鱼冻子等饧一下。接下来,便是眼巴巴等着开饭了。

鼎锅

秋冬季节,在一日三餐菜好饭熟之后,灶膛里炭火还红旺,熄了可惜。火子(衡阳方言,即火炭)用火钳夹出来,放到火栏里。一家人围坐在火栏旁拁火(衡阳方言,即烤火)、吃饭、聊天。母亲将食材放到火子堆里,铲些红红的柴火灰盖住,这便是煨。可以用来煨的食材有红薯、白薯、毛芋子、鸡蛋、鸭蛋、桐子叶粑子、板栗等。

煨[wēi],形声字,从火,畏声。本义:火盆中的火。煨,盆中火也。——东汉·许慎《说文》。后来名字动用引申为把生的食物直接放在带火的灰里慢慢烤熟。

那时吃得最多的是煨鸡蛋。在鸡蛋的所有吃法,煨鸡蛋是最有乡土气、烟火气的了。农户家里几乎都会养上几只鸡,鸡蛋天天有。鸡蛋用水打湿,放在柴火灰堆里慢慢煨灼。往往用不了二十分钟,空气中飘起纸被燃着的味道,就差不多好了。刚出柴火堆的鸡蛋滚烫滚烫的,一边倒换着手,一边嘴里呼呼地吹蛋上的灰。煨好的鸡蛋剥壳后,蛋白呈白透明状,细腻紧实,一咬倍感爽口,比煮鸡蛋更嫩、更香,蛋黄也有股淡淡的焦香。

煨鸡蛋

煨鸡蛋要小火灰慢慢煨,均匀加热,不用旺火,旺火鸡蛋会膨胀爆裂。“嘭”的一声,鸡蛋从火栏里炸开,火子与柴火灰齐飞,焦香萦绕整间屋子。有时,蛋壳破了,蛋清流出来,熟后便成了白白的一坨,吹去柴火灰照吃,别提有多香了,那种滋味现在再也找不到了。

煨鸭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