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桥新春到,飘来了记忆中的酒香抽屉视频

全媒体记者庄向娟

如果你是路桥人,或者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在路桥,当你自西向东穿过两边新楼林立的“新大街”,也就是现在的邮电路,再从右进入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如今的龙头王路,一定会被一堵由酒缸砌成的老旧围墙吸引。

岁月悠悠,这堵奇特的围墙一直都在,墙后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墙上的油漆已经风化剥落。穿过枝叶缝隙的阳光,照在依旧泛光的酒缸釉面和破败墙面上,产生了斑驳陆离的效果,仿佛向路过的每一位行人诉说着一段过往。而此时墙上的酒缸里似乎飘出了醇香美酒,引人迷醉遐想。

透过铁栅栏向里望去,墙内空旷的场地上,堆放着数不清的酒坛子,有好几层楼高,层层叠叠码放有致,蔚为壮观。

这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路桥红卫酒厂,后改名路桥酒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不仅孕育出了优质产品和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更积淀了许多醇香醉美的内涵。

新年到来,这抹珍藏在路桥人记忆中的浓香,醉人心田。

古法酿酒

酒,是历史久远的饮品,而黄酒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黄酒含有多种醇类、酯类、甘油、氨基酸等。历史考证,约在多年前的上周时期,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已经开始大量酿制黄酒。而路桥所酿之酒,正是这种酿酒技艺的典型代表。

酿酒的第一步,是生产酒药。路桥人酿酒用的酒药,主要是由籼米捣成粉,添加各种草叶,再混合一些植物捣成的汁液,搓成丸子,用蓬蒿盖好,隔一个月待其成熟,就成了酒药。老一辈酿酒人还说,路桥人为了酿酒,什么样的植物都尝试过了,就连苦楝树的果子、香花刺的根,都没有落下。不同的酒药,会在发酵时产生不同的霉菌群落,最后形成老酒独特的酒香与风味。这里面的奥妙,就不是这篇文章能说清楚的了。

酿酒第二步是做麦曲。先将小麦放在水里涨泡两到三个小时,滤干后压扁,再浇点水,形成直径两米的小麦饼。将小麦饼放进大蒸笼里蒸,这里的蒸汽来自于锅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路桥红卫酒厂厂区树立起来的好几根大烟囱,人们至今还印象深刻,那便是蒸米、蒸麦用的锅炉烟囱。蒸两三个小时后,再次粉碎,待其温度降到二十七八度后,将小麦放到团箕之上,搁置在一个房间里进行发酵。

这时,最辛苦的工作上场了。两大间发酵车间,斤麦曲原料,被装在个大团箕上,伴入曲种室制作好的酒药。然后每过五六个小时就要全部翻动一次,以保证发酵饼的温度保持在38℃左右,绝对不能超过40℃,不然酒曲就会失去效用。而这些工作只有两位工人合作才能完成,他们每天半夜都要醒来一次,翻动完个大团箕后才能回去睡觉。两天三夜,亦复如此,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人就住在车间里了,不仅是人在那里,魂都在里面了。”工人们说。

酒曲做好后,就进入酒醅的生产环节。在没有实现机械化前,这个过程一般在农历“小雪”前着手进行。先是将粳米过筛,加水浸泡,再用蒸炉对其进行蒸煮,之后淋水冷却。再经过搭窝、冲缸、开耙发酵、灌坛后酵,制成酒醅,整个过程需要一个月左右。酒醅做好后,要经过认真挑选,由厂里的技术人员严格鉴定,挑选出酒精浓度高、酸度低,口味老嫩适中爽口、无异杂气味的优良酒醅。这个过程不可省略,它对后面的主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之后便是正式酿酒了。若是用传统土法酿酒,一般是在农历“大雪”前后进行,流程也是先用粳米过筛、浸泡,然后再经过蒸汽蒸熟、冷却,掺入之前准备好的麦曲、酒醅,就可以落缸酿造了。在这个过程中,缸里的酒料还要经过不断地翻动,以前用土缸酿酒,翻动缸体里的原料靠的都是人力,十分辛苦。后来改用风机吹冷,加快了生产进度。但缸里的温度必须实时控制,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较难掌握的一项关键性技术,要确保酿造过程中各种成分适时适量生成。这在以前,必须由酿酒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把关,自动化改造后,则由厂里的技术人员把关。经过前发酵和后发酵两次充分发酵后,再对酒料进行压榨、澄清。最后再把酒煮熟,灭掉酒里的残留菌种,如此才算大功告成。

黄酒是有灵性的,酿制黄酒也需融入灵性。整个过程工艺质量控制繁杂,技术难度大,要根据气温、米质、酒醅、麦曲等性能动态灵活把控,及时控制调整。如若一切正好,则酒当中的各种成分和谐,酿成的酒口感仙灵、柔和、甘润、醇厚,如此才算达到理想状态。

技术改造

查阅历史资料,路桥红卫酒厂的前身,是私营一利酿造厂。上世纪30年代开设,地点就在老马路和龙头王村的路口,董事长兼总经理是刘治雄,起办资金10万元,主要从事酱油和黄酒酿造等。年,营业额就达52万元。年3月,当时的黄岩县举行工艺品展览会,一利酿酒厂生产的蘑菇酱油荣获甲等奖,高粱酒获乙等奖,在县里赢得了声誉。

当时的一利酿造厂还是路桥地下共产党员的联络站,郏国森等地下党员经常在该厂开展活动。年,一利酿造厂开始公私合营,个人拿工资,老板拿股金,利润上缴国家。年改为地方国营,一直经营到21世纪。

那时的酿造,完全手工操作。酿酒用的大缸叫七石缸,就是说能放七石粮食,装水后总重量达六七百斤。工人们用肩挑、用手抬,酿好的酒用木栅沥,十分辛苦。公私合营后,逐步开始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从纯手工到半机械化再到全自动化,酿酒的大米从原来的一天几百斤,增加到最多一天的二万四千斤,按每斤大米产出成品黄酒二斤柒两计,可见产量有多可观。

技术的变革首先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引入了板框式空气压滤替代繁重的木榨榨酒。到了上世纪70年代,引入并调试成功用卧式连续蒸饭机替代木桶地灶炊蒸饭,之后又改用大铁罐代替陶缸浸米,用大金属罐代替陶缸、陶罐进行前后发酵。为了解决散热问题,又引入风机送风。此外,年后,不断改进传送设备,最终完成全自动粮食装填。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路桥酒厂在台州率先完成全面自动化改造。工人们回忆,那时候的送米、蒸饭、发酵流水线有六层楼高,其中的发酵罐有三层楼高,前发酵车间有9个20吨容量的大罐,后发酵车间有29个30吨容量的大罐,场面甚是震撼。

首先,大米麦曲用升降机分别送至楼顶浸米大罐和五楼的落饭机头,大米在顶楼完成浸泡后放入楼下宽大的冲淋洗米输送带,大米在输送过程中被两边喷淋装置冲洗干净,紧接着自动进入卧式炊饭机输送带,在封闭炊饭机高压蒸汽中传送出来即成米饭。炊饭机口出来的米饭经喷淋冷却后落入搅拌罐,在罐内按比例拌入预先培养好的酵母菌和麦曲,混合料自动落入楼下前发酵大罐,在此进行粮食淀粉的深层糖化和糖份的初步发酵。

此时需专人日夜守护,精心管理,及时进行酒胚开耙和大罐夹层注放冷凝水,为微生物生长及糖化发酵控温控氧。前发酵完成后被输送泵送入后发酵大罐,在此进行深入发酵和大量黄酒有效成分的生成沉积。

后发酵同样重要,也需要专人精心管理,控温控酸,确保形成黄酒主体风味的后发酵顺利进行。受气温和微生物发酵进展的影响,整个发酵周期不同批次,甚至各罐也各不相同,一般需一个月时间,以抽样的方式化验检查酒胚的酒度和酸度。

完成发酵后的酒胚被送料泵灌入板框式空气压滤机,压滤后的清酒自动流入储酒池,经筑灰控酸和勾兑后通过管道送入煮酒车间,在此进行蒸汽高温灭菌和装坛封口,最后送入仓库陈酿销售。

在微生物生产应用工艺上,路桥酒厂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采用优良纯种糖化菌、酵母菌代替自然菌种糖化发酵,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并大幅提高了酒体风味品质。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节约了劳动力,减少了对自然的依赖,变季节性生产为常年生产,形成了持续规模效应,使路桥酒厂进入黄酒机械化酿造时代。

对于那时的场景,酒厂的工人们至今都抱着炙热的情感。他们回忆,若是那时进酒厂,一定能见到这样的景象:厂门口一派忙碌,只见等货拖拉机和货车排成队,订货客商进进出出,搬运工人们忙于将一坛坛口带泥封的黄酒出库装车。一进大门,一股淡淡的酒香扑鼻而来。进入生产车间,蒸汽酒香更是缭绕,各种大大小小的输送管道林立。肉眼看不见的是微生物军团在育种室、发酵罐里高效工作的繁忙场面,能看见的是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高温煮酒车间里,工人们在快速流水线上挥汗如雨,空坛倒扣蒸汽灶口杀菌、放酒满坛后及时止阀称量、快速竹壳包口糊泥等,动作娴熟潇洒,一气呵成。尤其是在酒坛上挥笔流畅倒写黄酒重量的绝活,简直是高超艺术,充分展示了熟练工人的风采。

忆往昔,这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尽管技改探索路上经受过不少波折,但路桥酒厂的工人们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指导协助下,群策群力,解放思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这是路桥酒厂从家庭手工作坊迈向机器化大生产的鲜活历史见证。

赢得声誉

“解放初期,路桥的酒基本上从外地采购。”路桥酒厂的工人们回忆起往昔,感慨良多,“那个时候路桥最大一家卖酒的店叫‘同康门市部’,地点就在阜大药店对面。”

后来,路桥酒厂生产的老酒由于品质好、营养价值高、香气正、酒体丰满入口绵柔,逐渐替代了外来酒。再后来,更是多次在台州同行业评比中获得金奖,从此,顺利打入了台州其他县(市、区)的市场,成为台州黄酒业的头块牌子。

“每次质监部门来厂里检查酒的品质,我们从来不作特殊准备,都是从仓库里直接拿出酒给他们检查,从来都没有出过问题。”酒厂职工无不自豪地说道。

“老酒是补身子的。”工人们说,“你见过黄酒炖鸡蛋、炖鸭子、炖大闸蟹,见过白酒炖这些东西吗?”以前的体力劳动者累了,就要买点黄酒补补身子,而他们的首选,就是路桥酒厂的黄酒。直到现在,有一些酒厂老职工开的酒店,顾客一听说有一批老酒厂的酒到货,没过多久就会一售而空。

好酒备受欢迎,剩下来的也不是糟粕。像压榨黄酒后剩下来的酒糟经粉碎,再经蒸炊蒸馏,产出来的酒叫做“糟烧”。如果酒糟再经过生香酵母等微生物的后续压胚发酵,通过一定的串蒸工艺,又将生产出口感独特、香飘四邻的高品质蒸馏酒,是请客送礼佳品。蒸馏后再剩下来的可以做醋或作为上佳禽畜饲料,这些都是黄酒生产的副产品了,但在市场上也都十分畅销。

正所谓“老酒补、烧酒香,每嘬一口,沁人心脾,回味无穷”,说起自家酒的品质,酒厂的老职工都收不住嘴,仿佛刚刚抿过一小口经由自己一双手酿出的美酒。

当年吃货界,黄岩以蜜桔闻名,而路桥以路桥酒厂的黄酒闻名,路桥老酒一度是路桥人的骄傲。这弥漫在路桥老街中的阵阵酒香,也将成为路桥人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感谢所有图片提供者)

记者手记

酿酒是一门综合性的发酵工程科学。智慧的先人虽然不可能去理会这些科学知识,但凭借无数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把经验转化为技能和技巧,传至现今。

老酒以大米为原料,经酒药、麦曲中多种有益微生物的糖化发酵作用酿造而成。这种酿酒方法,在东晋的嵇康、明代的《天工开物》等书著中多有可见。

但千百年来,传统的酿酒工艺始终徘徊在农村副业、手工作坊、工厂式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上,以手工操作为主,设施简劣,劳动强度大,生产周期长,受季节气温影响大。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手工匠人在新技术革命的引领下,开始了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变革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千百年来繁重的酿酒劳动从此获得了劳动的尊严感,这无论在从技术还是人性解放上,都可以说是伟大的进步。

而且,机械化生产的酒类具有标准化、可控化等特征,生产出来的酒品质稳定,且成分透明,去除了一些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隐患,从源头上防止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化大生产比以往手工生产,更加健康安全,这里蕴含着一种新的对待世界的方式,即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生产流程,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喝到价廉、物美、质优、安全的酒,这其实也是“匠人精神”的必然延伸。

今天,随着酿造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又可以在家里,通过安装完备的酿造设施,不断尝试独特的原料,酿造出具有独特品质和安全保证的“家酿”,不断丰富这一千年饮品带给人们的丰富感受。这对于酿酒工艺的发展,又是正在发生的另一个故事了。

(注:多位路桥红卫酒厂的退休人员参与了此次讲述,但为人谦逊的他们,只愿意分享故事,不愿分享身名。初稿完成后,他们专门建立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