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包拯,喜欢灶神,灶神文化折射了中国人

尊敬包拯,喜欢灶神,灶神文化折射了中国人的传统政治理想如果用公平投票的方式让包拯和灶神竞选最佳官员,包拯一定会落选。腊月是一个传统节日很集中的月份,初八是腊八节,也就是古代社会非常重要的腊祀节,腊月三十是除夕,就是过年了。在这两个节日中间还夹着一个“小年”,这就是腊月二十三。北方习俗,腊月二十三是要送灶神的,当然南方也送灶神,不过日子推后一天,是腊月二十四。送灶神这是民间的俗语叫法,规范的叫法应该“灶祀”或者“祭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伦理的,所以中国人历来是非常重视家庭的。在对灶神的岗位设定里,灶神是以“一家之主”的身份坐镇一个家庭,监察一家人的言行善恶,执掌一个家庭的兴衰存亡以及家庭成员的吉凶祸福的。所以,在每年数次的祭祀活动中,祭灶是唯一一个可以与除夕祭祖分庭抗礼的祭祀活动。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除常规的焚香奠酒、烧纸钱之外,各地的祭灶仪式差异较大。例如有的地方会买来专门的灶糖(一种黏性非常强的糖,也叫糖瓜,主要成分麦芽糖),有的地方会用酒糟涂抹灶神画像的嘴和脸,有的地方还需要专门宰杀一只公鸡(以红色的公鸡为最佳,因为红色是吉色),在焚香祭祀的时候,将鸡血洒在燃烧的纸钱上。人们认为,鸡血洒在纸钱上,就可以让灶神“领”了这只公鸡。尔后,灶神就可以骑乘这只公鸡飞升天庭,“回娘家”述职了。还有一些地方会焚烧草扎的马匹、轿子,因为人们认为灶神应该骑马或坐轿。南宋名臣、诗人、文学家范成大曾经写过一首《祭灶诗》,专门描述人们送灶神时候的情景。这首诗写得诙谐幽默,很有意思,现在逐句粗略解读一下。“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这是说腊月二十四送灶神,是因为这一天灶神要回到天庭的上司那里,去作述职报告。“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以云为车,以风为马,这才符合灶神的神仙特色,如今车马齐备,灶神即将出发,所在的家庭一定要拿出左右的盛具、餐具来摆设贡品,来操办一个丰饶的祭灶仪式。“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有鱼有肉,有点心、有干果,如此丰富,估计一个供桌都摆放不下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前面的半句述说了一个习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祭灶是男子应该操持的事,而家里的女人是要回避的。相反,到了中秋节的时候,女人们要当主力军,男人则要回避。男人们干什么呢?给灶神奠酒、焚烧纸钱,让灶神喝高兴,心情愉快、盘缠丰足地上路。“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为什么要这么丰盛、谦卑、殷勤地祭灶呢?后面这四句诗就表明了祭灶者的心态。平日里丫鬟、奴婢们之间互相斗嘴玩耍,您就装作没听见,要是她们言语之中有失礼、冒犯、犯忌的话语,您就当“妇孺之言,百无禁忌”吧,至于家里的猪啊狗啊的,身上脏,臭气熏了您,您千万别跟畜生一般见识。“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平日家里有些什么是是非非的,您也就多担待一点,千万嘴下留情,莫要报告给玉皇大帝,最好呢就是为家里讨回一些福气和好运来,然后你好我好大家好,有财咱们一起发,有好日子我们一起过嘛。在另一个版本里,最后两句是“送君醉饱登天门,乞取利市归来分”,虽然文字有别,但意思一样。灶神是天庭册封的有正式司职的神仙,但他又不是一般的神仙。和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相比,灶神的特殊性在于他是与凡人一起生活的神仙,而且每天要承受烟熏火燎、鸡鸣狗叫,操心一家人的衣食起居、四时耕作、言谈举止的神仙。灶神只负责一个家庭,职位也就在神仙里是最卑微的。灶神虽是“一家之主”,人们也惯常认为灶神操着生杀大权。其实不是这样的,灶神对于家庭事务乃至吉凶祸福并没有直接处决的权力,他的权力就是据实报告的建言献策权。剩下的事情,是按照职责分工、事由大小,分别由其他神仙来决定的。但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且自古以来“清官难断家务事”,所以这个职位最为卑微的神祇却是负责着三界最难干的事。在一个家庭里,他就是一个看不见的家长。这个家长的特殊性也不仅仅在于“看不见”,而在于双重身份。一重身份是他是实行派驻制的监察神,负责纠察善恶,监督这个家庭。但他又不是置身“家”外的监察者,还要当好家庭成员。家庭成员这是灶神的第二重身份。灶神的日用供奉水平,是由所在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的。这家人日子过得好,锅里顿顿是山珍海味,那灶神就可以过上大饱口福的日子;这家人要是日子过得寒酸甚至断炊,灶神也就只能跟着欠口福或饿肚子。这家人因为善行得到天庭褒奖,灶神也会跟着受益;这家人要是为非作歹,犯下罪恶,遭到天庭惩处,那么灶神自然有摆脱不了的监管失责、治家无方、纠察不严的过失。因为他是负责监察的神仙,他与所在家庭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对立关系;因为他是派驻的“一家之主”,自己日常供应全部来自于所在家庭,乃至这个家庭的成败兴衰也与他紧密关联,所以他又与这个家庭是“荣辱与共,唇齿相依”的利益共同体。范成大的那首《祭灶诗》里,人们对于灶神的种种谦恭、殷勤、祈求的描述,以及整体语言风格的诙谐和调侃,显然与传统的祭祀礼节里所要求的庄严、肃穆、简朴是相违背的。也不只是范成大这么看,在很多人的眼里,这哪里是祭祀,分明是一场有所图谋的谄媚嘛。如果从灶神是个下派的监察官的角度说,这的确有贿赂权力、谋取不正当得利的嫌疑。但如果从灶神也是家庭成员的角度看,这又是家里人送别自己的“家长”的做法。家里的一个重要成员要出远门,甚至这次出行担负着家里人的前途命运,能不隆重、热烈、丰盛一些吗?灶神是最为深受民间喜爱的神灵,这与他的岗位特点和履职方式有关。道教的神仙体系,其实就是人世间的官僚管理体系在神话世界的折射,天界、阴司的各路神仙,其实就是人间的官吏。人们创设的灶神这个神祇,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政治理想的体现。我们倘若换个思路,包拯嫉恶如仇、铁面无私、有法无情,是人们心目中的“青天”,但我们敢让这样一个神仙坐镇在自己家里吗?魏征是贞观名臣,海瑞也是明朝的清官,逢错必究、有恶必谏、不避亲贵,眼里揉不下半点沙子,嘴里不遮掩丝毫错讹,欲不能获其心、利不能夺其志、情不能移其志,你敢让这样的神灵守候在家里行使监察权吗?关羽生前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美名彪炳史册,死后位高权重、尊崇备至,但他善恶分明、性如烈火,真正手操生杀予夺的大权,但你敢让他成为你家庭的守护神吗?包拯、魏征、海瑞、关羽等,他们都是正人君子,是清官廉吏,是忠臣义士,人们敬仰、尊崇、信赖他们,但估计很少有人敢亲近他们,乃至让他们守护在自己的身边。这就是自古以来人们对清官或者君子的一个复杂的情愫。人们因为道德尊崇他们,又因为这些人的道德过于高尚而畏惧他们、排斥他们。人们希望世上一直有清官、廉吏、君子、忠臣、义士,也希望这些清官廉吏权力更大、履行职责更勤奋、执行规则更严格,但永远不希望自己成为这些人履行使命的目标,或者见证道德的映衬。即便不是受到为害作恶的惩罚,就算这样的人待在身边的道德压迫,也非常令人浑身不自在。有可以,而且一定要有,但一定要让这样的人离自己远一些。敬而远之,这就是自古以来人们对清官廉吏等一些道德水准远高常人的人或者神灵的态度。另一方面,人们通常都对于黑暗、腐败、潜规则咬牙切齿、恨之入骨,但私下里又殷切希望能够与黑暗势力、腐败行为、潜规则搭上关系,最好能让这些反面势力为己所用。高尚你就去高尚别人,惩罚你就去惩罚别人,哪怕是不好的,只要能对我有利,就是好的。神灵也罢,官员也罢,中国人传统的政治理想就是期望每一个官员都是这样。灶神就非常具备亲和力和竞争力,让包拯和灶神竞选最佳官员,包拯一定会落选,并不是灶神看起来更加慈眉善目,更加具有亲切感,而是因为灶神的形象最为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政治理想。灶神是神,有职有权,但他又好吃喝、好钱财,是可以通过贿赂、谄媚的手段收买,并且为我所用的神。即便这些手段不能凑效,还可以用黏糊糊的灶糖堵住你的嘴,让你不能便利地履行职责,从而被动地替我遮掩;再或者就是让你喝醉,或者用酒糟涂抹你的嘴巴和脸,让你一副醉态地述职,那你不管说出什么来,天帝一定会认为你说的是醉话而不采信。(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文章配图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0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