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桀酒池肉林的地方,原来在这里

(作者:赵辉)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酒文化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追溯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必然要追溯到夏朝。而夏朝却是中国历史研究与考古研究中的滑铁卢,是中国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一个无法跨越的标杆。对中国酒文化的研究,也是破解夏朝历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破解夏朝历史的一项重要线索。

夏朝时期的仪狄作酒醪、少康酿秫酒是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已是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共识。仪狄作酒醪和少康酿秫酒,是两种不同的酒类,在产生的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在使用原料上有南方的的稻米与北方的原始高粱之别;在酒的类别上有甜酒与白酒之分。夏朝之所以成为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并繁荣发展流行,与夏朝的建立与夏朝国都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正是因为夏朝国都独特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南方的稻米甜酒与北方的高粱白酒在夏朝国都的诞生与繁荣。

“仪狄作酒醪”的人物仪狄,有两种文献记载与传说,一种认为仪狄为舜帝的女儿,一种认为仪狄为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官员。因为酒醪为以南方糯米为原料生产的男女老少皆宜的甜酒,以蒸熟的米饭而加工的甜酒,笔者更倾向于“昔者帝女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之说。因为米甜酒是南方的米饭发酵而成的低度甜酒,酒醪当为中国南方女子在日常饮食生活中而发明,帝女仪狄与大禹也当为中国南方部落,夏朝国都与中心区域理应在中国南方地区。

《韩诗外传》“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为我们提供了夏朝末代帝王夏桀时期,夏朝国都的酒文化生活景象,其透露的历史信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男女相饮、人数众多、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为我们破解夏朝国都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夏朝国都气候与地理信息,确定夏朝国都的具体环境,必须具备的条件。

男女相饮说明了低度的南方甜酒与北方的白酒秫酒,在夏朝国都都适宜生产。而甜酒与白酒产量的丰富,也说明了当地的南方稻米与北方旱作物黑秫(黑秫是高粱的一种)物产极为丰富,盛产稻米与粟秫作物,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的淮河流域的标志特征。而《孟子》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的记述,明确了夏朝国都的米粟作物收成的富足、夏朝国都的城郭特征。笔者据此描述,考证了淮河流域的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真是夏朝国的唯一遗址。

酒池可以运舟,体现了夏朝国都相邻河流湖泊,舟楫是夏朝国都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舟楫即是人们的代步工具,也是大量酒水的运输的工具,大量酒池的酒通过舟楫运输到酒池。水网纵横、舟楫众多是夏朝国都的一项显著特点。

糟丘足以望十里,说明生产白酒的酒糟堆积很高,十里之外可以看见。这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明白酒的生产量很大,白酒的酒糟堆积已经相当丰厚,也是旱作物产量富足的体现;二是体现了夏朝国都独特的地势特征:地势相对较高、周围环境平坦,才使得堆积的酒糟,在十里之外皆可以远远望见。

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具有以上酒文化所透露的夏朝国都所有信息特征,是我们破解夏朝历史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以目前中国史学界与考古界对夏文化研究状况看,四方湖古城也是唯一可以证实中国五千年文明信史地位的夏朝国都遗址。其他任何的文化遗址被冠以夏文化遗址,都体现中国史学界与考古界对夏文化研究中的无奈与附会。

四方湖畔的古城有明确的地方,可以充分展现夏朝夏桀时期的这些酒文化的描述吗?当然是有的,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延续不断、从未间断地展现。

在古城遗址的四方湖西岸,距离古城西南四公里处,有一个酒坊村,以生产浑酒而闻名周边。酒坊村位于夏水北淝河北岸,三面环水,地理自然环境优越,是生产优质酒品的优质环境。酒坊村地处古城西南,四季所常见的东风、南风、东南风、北风,因造酒而产生的酒糟之味基本不会对古城产生影响。这也是糟丘足以望十里、堆积如山的根本原因,也体现了夏朝国都的高度文明水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形成四方汇聚、四方来贺、四方来朝的天下四方之中。

酒坊村的三面环水处于淝北河的半岛之上,因酿酒而产生的酒糟堆积如山,“糟丘足以望十里”不是一个传说中的夸张描写,而是中国传说中包含的中国信史。穿梭于夏水北淝河往来的舟楫,四方汇聚夏朝国都的各方部落人士,十里之外远远望见糟丘,是夏都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从西北方向而来的北淝河上游的商丘地区部落氏族人士的目的地标志。“糟丘足以望十里”其隐含的夏朝历史信息,才是我们高高在上、象牙塔之中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在空调房中、学术殿堂中该认真深入研究的课题。

华夏文明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其真实历史不容怀疑。我们不能因为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对夏朝研究的无果而否定夏朝的历史,更不能让夏朝来源于埃及的学术骗子,成为扰乱华夏民族自信、华夏民族精神的魑魅魍魉。夏朝历史与华夏文明必然会通过各种信息展现其源远流长的丰富文化文明历程。(作者:赵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