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螺蛳未必是真螺蛳

北京重点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659317.html

文_蒋宇利

生物学上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物种的正式名与俗名互相纠结。譬如经常落在家院的麻雀正式名为“树麻雀”,而登在野外树上和高压线上的麻雀正式名却是“家麻雀”。

有资格配享“螺蛳”这一正式中文名的只有云南的螺蛳属等3个属,已经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们平时吃到的螺蛳实际上是田螺科的圆田螺和石田螺的俗称,不是保护动物。

螺蛳为田螺科螺蛳属,壳面花纹粗糙,有许多夸张的刺、瘤、肋等突起。螺蛳仅分布在云南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等高原湖泊中,现存4个种以及4个化石种,也是中国特有种群。螺蛳每胎最多只能产不到5个幼体,是濒危的一个原因。

圆田螺为田螺科圆田螺属,个头较大,各地淡水都有,还有“田螺”“田嬴”“香螺”等俗称。最常见的有中华圆田螺和中国圆田螺两个品种,长相很相似。和它们长得有点像但个头更大的福寿螺,不是近亲而是外国来的瓶螺科螺类,已经成为入侵物种了。

石田螺为田螺科石田螺属,比圆田螺瘦小。广西柳州螺蛳粉用的就是石田螺。江浙产的简称“方田螺”,别名“蜗篱”。

各种螺类的壳有薄有厚,螺旋有左旋、右旋。壳口上都有个角质的厣(音yǎn),即堵大门的“盖”。螺一死,厣就掉。好多书上常将唐代女子脸上点的靥错写成“厣”。靥yè,即酒窝。点面靥不止是妆饰,也是宫中妃子来例假不能侍寝的标志。两个字不仅写法不同,读音也不一样。

“嘬”螺

各地都吃圆田螺和石田螺,俗称大小螺蛳。

南方最流行,既是小吃,也是下酒菜。家庭、大排档乃至大饭馆都有它的身迹。

为了更安全卫生,螺蛳买来要先放在清水中滴几滴油静养一两天,让其吐尽泥沙。

带壳的螺蛳焯水后烹炒,厣自然脱落即熟。

吃带壳的螺蛳要有技巧,年年吃它的江南人,练就了过硬的“嘬”功,湖南长沙叫“嗦”。舌头抵住螺口短促用力一吮,将肉吸出。我属于不得要领的,使尽全身解数干着急也嘬不出,只好借助牙签挑。

带壳螺蛳必须剪螺尖,使两端透气,否则再有本事也嘬不出来。当然也便于入味。从古遗址发现,上万年前的先人们吃螺蛳就是剪了螺尖的。剪螺尖也需要技巧,口剪大了漏气吮不出,口剪小了吸不动。

还有个问题,吃螺肉带出的“尾巴”能不能吃?

螺蛳的肉实际是螺足。螺肉后边跟出来的尾巴是内脏囊,包括心、肾、胃、鳃、性腺等器官。螺蛳的“屁股”是封死的,肛门和口都在前边,所以“尾巴”里是不会有屎的。“尾巴”虽然能吃,但有些螺内脏中可能含有贝类毒素,为了安全起见还是扔掉吧。经常有人因误食有毒的织纹螺而中毒。

赛鹅

清明螺,赛过鹅。

螺蛳栖息于池塘、水渠、稻田等腐殖质较多的水底,一年四季都有。人工养殖不难,但大多仍以采集野生为主。全国人大新通过的决定中,水生野生动物不列入禁食范围。

蛰伏了一冬的螺蛳,春天开始摄食养膘,清明时节最肥美。过了清明进入繁殖季,味道又开始下降。与其他螺类不同,田螺科螺类是“卵胎生”,它们的卵不是直接排出体外,而是在体内发育成小螺蛳。4月份之后的螺蛳,一嘬一嘴砂粒般的小螺蛳,因此尽量赶在清明前吃。

不过,立夏之后的6~9月,幼螺已经“娩出”,又是食用螺蛳的极佳时节,故又有“冬吃蚌,夏吃螺”的说法。

很多地区把石田螺叫“青螺”,是因为色青的较嫩,颜色越深越老。螺蛳的肉质还与水中的营养关系很大。常州武进十大农家招牌菜之首的“芙蓉鲜螺”,是喂豆浆长大的。

大的田螺还可把肉挑出来斩碎调味,再塞回壳内回锅烧熟。小螺蛳也可以挑出肉来炒着吃。

南京人喜欢螺蛳肉炒韭菜,认为可明目,尤其给孕妇吃,以求生下来的宝宝眼睛好。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螺蛳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磷、铁等成分,营养还是不错的。

螺鲜

吃螺蛳无法大快朵颐,图的是口口鲜,还要借助调味料和汤汁。例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广西柳州螺蛳粉,汤料由山柰、八角、肉桂、丁香、辣椒等多种香辛料组成,还要加带臭的酸笋,凸显辣、爽、鲜、酸、烫特色。其他地区喜欢加紫苏叶调味。东南亚国家则喜欢加香茅草。

常州溧阳著名的糊鲜螺蛳,是韭菜末与螺蛳肉加粉熬成的。湖北天门、潜江一带,取出螺肉配上料做蒸菜。浙江也有做酒糟螺蛳的。

螺蛳味道太鲜,吃剩的汤舍不得丢,可以接着拌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