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儿子组了“糟糕”这个词而“糕”是用拼音代替的,赶紧把这两个字写在小黑板上教他认。
我们知道,汉字中90%以上的字都是形声字,所以我一般教字的时候都会先让儿子辨认哪个是“形旁”即字意、哪个是“声旁”即字音。
儿子很轻松地辨认出来了,然后提出了他的疑问:“‘米字旁’不是一般都代表米做的好吃的吗?比如粮、粉。为什么‘糟糕’这样的贬义词要用‘米字旁’?”
我愣了一下,再仔细瞧这俩字,单拆开看确实每个字都和“米”有关。
糟:古指未漉清的带滓的酒,后指酒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中“绿蚁”指的就是浮在酒上的酒渣,绿莹莹的,相当勾人食欲。
糕:用米粉或面粉掺和其他材料蒸制或烘烤而成的食品,如发糕、年糕以及神奇的新疆切糕等。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在造词的那些年代,物质更是相对匮乏,为什么要用两个食欲满满的字来代表那么不堪的意思呢?
百度汉语说:“糟糕,指事情、情况坏得很。”关于“糟糕”最早的文字出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张天翼《成业恒》:“我客栈里欠了他好多花边,老板天天逼我还,天天而且还得吃饭,不胜糟糕之至。”那正是缺吃少喝的年代。
百度百科只解释了“糟糕”狭义的网络用法,就连《新华字典》都没能告诉我答案。
置之不理不是我们“考据派”的风格,我一定要找到一个能够令我信服的说法。还别说,万能的网友还真的给出了“糟糕”成为“糟糕”的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比较简单,单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糟是酒渣,用酒渣做成的糕点必然软乎乎、松垮垮、味道奇怪,确实很“糟糕”。而且“糟”字向来和一些不堪的意思联系在一起,比如糟粕、糟糠之妻等。但是,用酒渣做糕点?确定有可行性吗?本人不是很赞同这种解析。
第二种说法就比较复杂且曲折了。说“糟糕”原本做“槽糕”,槽糕是一种满族点心,清朝时传入关内,之所以叫做“槽糕”是因为制作时要把原料放入规定的槽(模子)内,类似于现在的纸杯蛋糕。
过去无论帝王、庶民生了小孩都有“洗三”的风俗,即出生后第三天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洗三”仪式会在产房外厅正面设上香案,供奉送子娘娘等十三位神像。同时会在产妇卧室的炕头上供奉“炕公、炕母”的神像,两边均要用三碗至五碗桂花缸炉或槽糕作为供品。所以“洗三”送礼大多为送缸炉或槽糕,亲友众多的家里自然收了大量的槽糕。
槽糕的原材料是鸡蛋和面粉,说白了就是鸡蛋糕。如果是隆冬季节还能放段时间,如果是热天,大量用不完的槽糕多半要发酸变质。因为酒糟发酵成酸味、“槽”与“糟”读音接近,老北京称变质了的槽糕为“糟糕”,久而久之,“糟糕”一词就固定下来,民间也逐渐演化出新一层含义的“糟糕”,表达对某一件物和事的不满意。
第二种说法大致是令人信服的,我们中国汉字的渊源和丰富也可以从中窥豹一斑。一大早也算涨了知识了,分享给您,愿您爱读书、爱汉字、爱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