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贫之后的生活更美好南郑区深度贫困地

他不离不弃照顾病妻18年,脱贫后主动把低保指标让给最需要的人;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美好生活;他历经坎坷,发奋自强,一步步远离贫困,命运发生了反转……这些原来都极度贫困的群众,在南郑,他们的生活、命运正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为了让贫困群众由“被动”脱贫到自主脱贫,该区开展了“送政策、送资金、送技术,扶志气”集中行动,启动了“弘六德·展六美·建设四个南郑”道德建设活动,实施了“以德扶贫”新路径,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通过扶德、扶志、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趟出一条精准扶贫新路子。

扶贫“扶德”,树立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

“我们村最困难的贫困户古明忠一家去年就脱贫了,现在家里小日子过得很不错。”碑坝镇南岔河村负责人闫守红介绍着村里的情况。

古明忠是碑坝镇南岔河村联盟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女儿正上初中,妻子因患脑萎缩症,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18年如一日,他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多么窘迫,一直坚持照顾妻子。孩子的生活费,妻子的药费,压得古明忠喘不过气来。巨大的治病开支不仅让他家陷入穷困,还差点让他彻底失去生活信心。

顺着闫守红手指的方向,不远处的古明忠忙得不亦乐乎,正在安排同村几个村民修排洪渠,写满沧桑的脸上一直弥漫着笑容。

“很感谢党的扶贫政策,还有各级干部的关心帮助,我们家去年脱了贫。”“现在村里挖屋脊、危房改造的活基本上都找我干,今年上半年的活排得满满的……”这个憨厚的汉子见了我们有说不完的话,如今他的精神状态与两年前那可是天壤之别。

年以来,慈善企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村上一有零活,干部们首先给他安排。勤奋好学的古明忠自学了瓦工技术,修路、修房、修水沟、危房改造……只要能挣钱,他都愿意干。古明忠干活踏实、从不偷奸耍滑,村里村外只要有活,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来做。

古明忠得到社会各界帮扶,但他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依然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早早地做好饭,把妻子安顿好,6点多就开始一天的工作,靠着邻近的活每年他能挣上2万多元。古明忠对记者说:“别人拉你一把,你自己更要往起来站,别人帮是情分自己努力才是本分。如果生活刚有起色,就不知道自己姓啥,坐在那里等靠要拖后腿,就太对不起大家的帮助……”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之后报恩情。去年村上召开低保复评会,如果评古明忠家别人也不会有意见。但是,享受过党的好政策的古明忠,觉得自己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靠双手实现了脱贫,主动把低保名额让了出来。

扶贫“扶智”,筑牢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恒心

天刚麻麻亮,依稀还看得见几颗星星。福成镇程家坝村的程敏就起了床,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他将发酵7天左右成熟的醅料放进容器,蒸馏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看到清纯的酒从冷却器的出酒口出来了。

程敏的酿酒作坊很小,把师和员工只有他一个人,每天的产量仅仅60多斤,就这规模,他每天酿酒、喂猪,几乎腾不出吃早饭的时间。时间长了,程敏索性早饭午饭放在一起吃,程敏忙的很充实。程敏酿的是纯正的粮食酒,口感上要胜于瓶装酒,而且健康。程敏肯吃苦、懂经营、重信誉,生意越做越红火,成都、汉中都有它的顾客,每年纯收入达5万多元。

49岁的程敏小时候不慎摔伤左腿无钱医治,留下了肢体二级残疾。童年的不幸让他失去了左腿,却没能摧毁他自强不息的意志,他不甘向命运低头,下定决心要凭着一双手走南闯北去打拼,改变生活改变命运。尽管干活很卖力,但他始终得不到认可。“人家看我腿脚不方便,很多用人的地方都不要,即使勉强找个活,也挣不了几个钱,只好回家。”

程敏的妻子是智力残疾,家里还有子女上学。就在他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时。镇村干部上门给他宣讲政策,鼓励他发展产业勤劳致富。年,他无意间看到电视中报道,玉米酿酒后的酒糟是喂猪好饲料。程敏想,村上家家户户都有玉米,酿酒不愁原料,他的想法得到包联干部支持。没有资金,镇村干部帮他协调小额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帮他联系酿酒师傅、购置设备、联系销路,起早贪黑的程敏苦学酿酒技术,他决心要把酒厂办出个样子,不辜负帮助自己的人,而他酿出的玉米酒供不应求。

年10月,程敏利用老房的空地搭建起60余平方米的养猪场,引进了4头母猪。遇到技术难题,他还专门到其他养殖大户家学习防疫技术、养殖经验,经常从电视上学习科学养殖方法。年出栏生猪40余头,收入7万余元。

天道酬勤,梦想不会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总有一天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如今,程敏在福成街买了房,儿子也成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要不是党和政府为我搭建平台,我这样一个残疾人恐怕一辈子都爬不起来!”程敏逢人便说。

扶贫“扶志”,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决心

如果贫困群众的思想不脱贫,再多的帮扶也扶不起。如果他们真心想脱贫,有想法、有干劲,不靠不扶也能脱贫。

见到福成镇明三湾村脱贫户王强时,他风风火火地骑着摩托车刚把羊子赶上坡。明三湾村自然条件艰苦,但王强从未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

今年40出头的他有着巴山汉子的质朴和勤劳。10年前,正当而立的他凭着年轻人的冲劲,同朋友合伙办起了沙场,千里迢迢地从外地把机器、设备运回来后,安装、调试,生产刚走上正规,一场大水把几个“铁疙瘩”冲得没见影子,眼看着数万元投资化成了泡影,欠下了十多万的外债。

他不信邪,多次抗争。搞木料生意、做小买卖、外出打工,啥能赚钱他就倒腾啥,可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就是挣不到钱。他灰心过、彷徨过,觉得生活如此艰辛,慢慢地有些放纵自己。

“前几年他爱戴个墨镜,走哪里都是叫租车,飘得很、拽得很,屁股上就像扎了麦芒,在家里坐不住……”王强留给村里人是这样的印象。

随着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领居家的娃一个个考上大学相继告别了明三湾,加之父母多病,上有老、下有小,平时穿戴很讲究的王强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成为了贫困户。

“说实话,贫困户这顶帽子,我戴得真难受,七尺男儿,我自己有手有脚,为什么当上了贫困户?”王强很不服气。

年,产业扶贫的春风吹进了明三湾村,不甘心戴一辈子贫困户帽子的王强动了种烤烟的念头。种烟没本钱,镇村干部跑前忙后帮着协调了小额贴息贷款。启动资金有了,可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从来都没有种过烟叶的他,怕“赔了夫人又折兵”。

为了打消他的顾虑,镇村干部专门找来技术员,从田地整理、起垄覆膜、过程管理、防虫治病、科学烘烤一步一步地口传心授。他和妻子从种烟苗、除草、施肥、烤烟不停尝试,起早贪黑地干,短短两三年,从试种一两亩到20多亩,他们家烤烟越种越多。一年下来,光烤烟收入10万多元。

立下了“脱贫志”,王强干劲上来了。年,他又从村里的互助资金协会贷款3万元,养殖黄羊30只,目前已发展到近只,去年搬进了平米的新房。

摘掉贫困帽子的王强,子女的教育作为头等大事,“再困难也要让娃上大学,我没学到文化,不能耽误娃,不能让下一代再把贫困户的帽子戴上。”去年,王强的大儿子顺利考上西安某大学,小儿子也考进南郑中学。

天道酬勤,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总有一天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

贫穷不可怕。不悲观,不抱怨,不放弃,依靠政策,懂得感恩,知道奋进,他们或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沉重打击,或因病、或因残、或因变故,但不管怎样,他们坚信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定能够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在南郑深度贫困片区,像古明忠、程敏、王强这样依靠勤劳的双手告别贫困的群众还有很多。

文/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胡毅通讯员刘云鹏肖军

#联防联控+为了三秦大地的安宁#

作者/来源:西安晚报陕西新闻

内容如有不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612.html